|
|
| 首页 >> 新兴能源 >> 1200万辆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靠什么增长
|
| |
| 1200万辆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靠什么增长 |
|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5/11/7 |
“十四五”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年产销规模双双突破1200万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与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自主品牌加速走向全球市场。这些成就共同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立足“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明确要求,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从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工业形态,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产业形态跃升。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动力系统的电动化、智能化升级,更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质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月产销量双双突破160万辆大关,产量161.7万辆、销量16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1124.3万辆、销量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延续了近年来持续攀升的良好势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销量占比相较2024年同期显著提升,这一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正稳步提高。
这种增长态势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力提升,如电池续航里程增加、充电效率提高、能耗降低、智能化水平提升等。国内销量的增长,也直观地展现出新能源汽车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主动选择。
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看,头部企业中,今年1至9月,比亚迪全球累计销量达到32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8.64%,已完成全年460万辆销量目标的70.87%。在产品结构方面,智能化车型已成为比亚迪销量的重要支撑。自2025年初搭载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上市以来,截至9月,相关车型累计销量已超过170万辆,每天生成的辅助驾驶数据里程突破1亿公里。
技术进步是满足用户需求 与推动产业升级的双向纽带
技术进步是连接用户需求与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纽带。以比亚迪为例,其在新能源技术及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投入,不仅积累了扎实的技术验证经验,更直接回应了用户对安全、高效、环保出行的深层需求。正如打开比亚迪网站,那句醒目的标语:“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刚刚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比亚迪营研发费用达437.5亿元,同比增长31%,远超同期233.3亿元的净利润。据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超2200亿元。正是研发的高投入,比亚迪今年推出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众多技术,持续打造产品,从而推动销量稳健增长。
正如比亚迪立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依然持续高投入,技术进步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而是贯穿用户需求与产业升级的桥梁。它通过持续迭代的产品与服务,让用户获得更优体验的同时,推动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美好生活向往的同频共振。
技术创新推动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凭借技术创新快速落地的能力,在续航里程优化、用车成本降低、驾驶体验提升等多个用户需求维度取得成果,切实解决了用户用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以第五代DM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46.06%热效率发动机与2.6升/100公里超低油耗的技术突破,直接回应了用户对低使用成本的刚性需求。依托超150万用户月均28亿公里行驶数据库,比亚迪开发出覆盖180万种工况的AI能耗管理策略,使秦L DM-i等车型实现2100公里综合续航,按当前92号汽油每升7-8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单次加满油可省40-50元,将“省油”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经济价值。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用户用车成本,更推动插混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比亚迪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与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则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实现了从日常驾乘到极限越野的全场景覆盖。云辇系统通过阻尼自适应、空气悬架等方案提升舒适性,其“智驾平权”策略将辅助驾驶功能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推动辅助驾驶从“高端配置”向“基础功能”转型。这些技术创新满足了用户对舒适性、安全性的需求,同时也重构了智能驾驶的生态体系,推动了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由此可见,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有着深层次关联。比亚迪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不仅实现了自身从“制造”向“创造”的质变,更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
| 责任编辑:myadmin |
| 上一条:
业界:多方协同创新 推动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 |
| 下一条:
辽宁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