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为什么储能不会是下一个光伏
 
为什么储能不会是下一个光伏
来源:投资界 时间:2025/11/21 
警惕性是好事,但别被历史经验绑架

隆基绿能对精控能源的收购落锤,再次将市场的焦点引向那个老问题:

又是熟悉的巨头扎堆跨界,储能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光伏”?

这种警惕当然有其逻辑基础。毕竟,“大宗商品、标准化交付、价格血战” 这些标签,储能和光伏都贴上过。尤其是在2022年后,两者价格同步暴跌了 70%,相似度高到足以让人心生寒意。

本周甚至有传闻称,某储能龙头和电池巨头直接开启了30%的价格战,这像极了光伏全产业链亏损前的至暗时刻。

考虑到,光伏主产业链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赚钱的消息了,无论是头部还是中腰部玩家都处于一种亏麻的状态,需要靠国家出手搞“反内卷”来稳住局面,甚至不少企业亏损减少都能拿出来庆祝一番,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比较对象。

但是,我们必须穿透表面的噪音,去看数据和本质。

储能确实很卷,但它从未出现过光伏那种,几乎包括行业龙头在内全链条爆亏的局面。

回头看,哪怕是身处竞争最艰难的2024年,行业龙头的毛利率依然坚挺得惊人:

宁德时代的储能电芯毛利率能稳在27%左右。

阳光电源的系统毛利率接近40%。

哪怕是不造电芯和逆变器的特斯拉,其储能系统毛利率也长期在30%以上。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 如果储能是一个低门槛的、注定“大宗商品化”的行业,价格战应该导致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

但现实是,以特斯拉、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增速明显快于行业,并保持了显著的产品溢价。

这说明,储能已经开始体现出一种“逆光伏化”的特性,两者已经走向两条不同的岔路。

我们必须要深度的思考一个问题:储能系统、光伏组件、和煤炭钢铁这些大宗商品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个差异,可以总结为:“线性效率”VS“非线性风险”

光伏,说到底,就是一块用来发电的板子,功能是线性、可量化的。

一线和二线品牌的组件,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只体现为最终0. 1%或 0.2% 的效率差异。这种微小的差异,不足以支撑巨大的品牌溢价。

品牌壁垒被击穿,产品就容易彻底沦为大宗商品。在国外还好,在国内市场,无差异的大宗商品就意味着不赚钱甚至贴钱。

甚至某种意义上,这比煤炭和铁矿石都糟糕,因为矿山是有限供应的,但是制造组件的工厂是可以无限扩产的,当初Topcon 产能2年朵从0冲到上千GW,将技术溢价瞬间击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储能则不然。储能系统是一个高风险、非线性、高集成的复杂物。它的价值模型里,加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安全性。

安全性是典型的非线性风险:

光伏出问题,你损失的是 1-2% 的收益。储能系统一旦出问题,比如热失控,你损失的是 100% 的资产,甚至还可能因为公共财产损失倒欠一笔资金。

这意味着,理论上,品牌和非品牌的储能产品,最终会是0和1的问题,而不是99和98的问题。

这种威慑,使得业主方(尤其是海外业主方)没有办法把价格作为*的考量。某种意义上,业主购买头部品牌,买的不是性能,而是在购买一种“风险对冲”。

他们愿意为头部企业20%,乃至30%$的毛利率买单,买的就是那个“万一”发生时的安全冗余和责任背书。这是在为不确定性付费。

所以,光伏是一门关于效率*化的生意,储能是一门关于风险最小化的生意。底层逻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溢价能力天差地别。

另一个差异则是轻运维VS重运维

光伏系统的运维,用互联网的话讲,就是低频、低介入。你只需要扫扫灰、洗洗板,保证它的“物理清洁度”。

但是,如果储能电站按照光伏这么搞,基本上就是标准的的“孤儿电站”了。储能系统的运维,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高频、高介入场景。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根据目前的报告,全球至少已经有 20%的储能电站不达预期。考虑到这个行业才刚刚爆发 3年,之后很可能迎来更大的运维崩塌危机。

而且关键是,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储能运维的复杂度在不断的上升

强配时代: 储能设备不一定开机,能需要时正常充放电不出故障即可。

套利时代: 需要一年几百次充放电,充放电效率、在线率、电站寿命等问题成为核心。

市场时代: 在电力市场开放的省份及国外,还需要制定和优化充放电策略,运维即算法博弈。

电池是有生命的工业品。 它对温度极其敏感、对充放电策略敏感,容量衰减不可逆。它需要持续、高精度的管理和维护,来延缓其衰老。

越来越复杂的使用场景、不断延长的使用时长、以及复杂的充放电策略,会不断压榨挑战电池的极限性能,也就变成比拼设备商的运维支持能力。

这个其实就跟同样重资产的飞机行司一个道理,你卖的便宜没用,大家看重的是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全生命周期成本),你卖的便宜,结果油耗高、维护费用高、保险费高,一样没人买。

这种对运维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直接抬高了进入门槛。那些只懂堆叠电芯、缺乏电化学模型和热管理算法的小厂,根本无法提供这种级别的服务。

而目前决定终局的,是无软件 VS 软件定义

目前的情况是,储能设备已经开启了智能化、软件化的进程。硬件从拼凑的环节,变成了通过技术整合成一套系统。

我们参照其他高客单价、非大宗化行业的路径:

苹果智能耳机:卖的是“硬件 + 降噪算法”。

大疆无人机:卖的是“硬件 + 飞控算法 + 摄影系统”。

各类扫地机器人:卖的是“硬件+路径规划算法”

特斯拉为什么能够自己不造逆变器也不造电池,还能卖的那么好,它能给业主赚钱的AutoBidder能源平台功不可没,海博思创的BMS精度可以做到3%以内,电站可以更彻底的充放电,阳光的构网型储能能够支撑电网,这都是软件层面拉开的差距。

电池的衰减是非线性的。系统的寿命,完全取决于你的运行策略、温度控制、充放电深度。这需要复杂的算法和持续的诊断。

储能也遵循此逻辑。光伏是硬件驱动的行业,价值增长被物理定律锁死;储能则是软件驱动的行业,价值增长是指数级的。

系统化能力,是所有高客单价硬件公司的最终武器:

一旦用户的数据、策略和盈利模型被锁定在头部企业的软件生态中,价格战自然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切换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损失和数据清零风险,远远大于那点硬件的差价。

所以,储能不会光伏化。光伏走的是“大宗”,储能走的是“高阶系统集成”的进化之路。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高枕无忧。

行业依旧是有“险情”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行业的恶性竞争,正是用“堆电芯、比价格、拼亏损”的野蛮模式,几乎将储能硬生生拉到“光伏化”的悬崖边缘。

那些曾经把毛利率降到个位数、放弃技术迭代、不谈运维和安全的劣币,差点用*级的价格战,消解了储能作为“高阶系统资产”的全部价值。

我们对储能不会光伏化的判断充满信心,但这种自信的前提,是不能全行业无底线的打价格战!

虽然任何一家放弃系统集成、放弃软件算法、放弃运维深度,重新回到单纯“硬件比价”赛道的企业,大概率都将被行业无情地淘汰。

但如果行业较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低价竞争,则很可能把应该拿来差异化的研发资金打光,最终在海外将定义软件、建立算法优势的机遇错失!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块电芯的价格了!

储能的未来,在于抢下那些“看不见的价值”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中国一重 破技术壁垒 铸大国重器
下一条: 李强:推进5年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