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论坛 >> 张国宝:中国能源装备自主产业地位基本奠定
 
张国宝:中国能源装备自主产业地位基本奠定
时间:2010/9/2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1日在沈阳召开的2010中国(国际)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作了《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主旨演讲,他说,近年来,中国装备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产业地位基本奠定。

  他说,近年来,中国装备行业迅速发展,以电力为例,2005年装机容量5.17亿千瓦,今年7月已经突破了1亿千瓦,年均增长1亿多千瓦,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产业地位基本奠定。

  一是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全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大国。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加高达28%,远远高于GDP增速,也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了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50%,发电设备等电生产能力已位于世界第一位。2001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为1300万千瓦,2008年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千瓦,七年增长了10倍。达到20167亿美元,这个产值已经进一步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

  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重大基础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的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体容量最大70万千瓦水容机组,世界生产一千千伏交流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经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40.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三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批重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目标。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基础的国产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千瓦吨级大型炼油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与此同时,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可以说我们多数的年份都是处于逆差的状态,但是这几年中国已经转为了顺差。

  四是产品结构得到改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像一重、东方电器、大连重工等集团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增长。几年前,风电设备开始起动,东方电器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了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五是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在全球12家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当中,中国三大电气集团的综合指标排名已由过去的下游变到中上游。近年来,企业重组步伐加快,特变电工通过重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与十多家企业进行了重组,形成了输变电、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通过重组特变电工沈阳电压器公司六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能从不足两千万千伏安到去年超过了8500万千伏安,成为世界单产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产品结构有效优化,500千伏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并批量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周大地:10年内全国开展碳交易条件不成熟
下一条: 赵友山:为什么反对玉米制汽油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