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大唐延安发电厂冷水塔在爆破中轰然倒地,运行了54年的延安发电厂拉开了小机组爆破拆除工作的序幕,也宣告着陕西省2008年“上大关小、节能减排”工作正式启动。
“上大关小、节能减排”是陕西省发动的节能减排新战役。“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陕西省致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节能减排西部领先”的目标,2007年陕西省在诸多经济发展指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陕西省之所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成绩突出,主要是采取了如下措施:
————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整顿。2006年以来,陕西省环保部门先后开展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污染环境、陕北石油污染、矿山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和水源保护区污染等5个专项整治执法行动。仅在水源保护区污染的专项治理中,就先后关闭了渭河流域的上千家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以来,陕西制定了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的刚性政策,公布了需要整改的企业名单并规定了时限,加快淘汰水泥、焦炭、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严格准入门槛,控制新增产能。规定对不合格项目的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土地管理部门不予提供土地,电力企业不予供电,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评手续。据陕西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要淘汰将近11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淘汰1500多万吨的落后水泥产能,还要淘汰300多万吨的钢铁落后产能。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增长速度快、比例大,逐渐成为省内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同时这也为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将节能减排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陕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截至2007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增长已经超过了能源、重化工的增长,高科技产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6%提高到2007年的9%。
————加快“污染减排”监测预警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现在陕西已建成渭河干流和一级支流共10个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省级监测平台,实现了渭河流域10个水质自动监控断面、11个地市级共34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和52个国控重点污染源的实施监控。
————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从1997年起,陕西省本级财政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10%作为环保专项资金,2007年陕西省级财政预算用于环保的专项资金超过3.2亿元,占到省本级财政收入的2.66%。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告诉记者,随着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用于污染减排的资金还会大幅增加。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格局。陕西注重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推出各种举措,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入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06年初,陕西在全省广泛开展了“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陕西省政府向全省家庭发出“节能减排8件事”的号召,并且将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
陕西省还改变了对各市(区)的目标责任考核的办法,除传统的GDP、财政收入等指标外,将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等内容均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
这一系列举措的果断实施,使得陕西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节能减排捷报频传。2007年,陕西省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为34.48万吨,比2006年下降3.96%;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92.72万吨,比2006年下降5.62%。渭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比2003年下降31.4%,干流13个监测断面中,有12个断面的COD平均浓度出现下降趋势;大中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不断增加,酸雨频率明显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