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气荒究竟应如何应对?
 
气荒究竟应如何应对?
时间:2010/11/23 
成本倒挂说,利少惜售说,逼供抬价说,管网不通说……气荒引发人们诸多猜想。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或者说没有过多的去正视——供求已失衡,如何不成荒。

如果需求量大于供应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代表气荒,那么气荒已不难预见。甚至,不可避免。

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13%,2006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20%。2010年上半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更达22.1%,而2010年上半年累计生产天然气459.3亿立方米,虽然10.8%的增幅已难能可贵,但确实赶不上需求的增幅。今后几年天然气产量仍有望保持8%到9%的增速,但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本土气源已经铁定不能满足要求,还能怎么做?

可以寻求外援。

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请不请得到?价格能否承受?有没有能力接收?现实情况是难请、价高、基础设施尚不到位。

当外部条件转变无法适应需要时,我们只能回头审视自身。

一方面是日益紧缺的生产供应,一方面是无节制的扩张。一面是早被绷紧的供应链,一面是没有警惕心。天然气供应紧缺已经不在意料之外。

如果说360斤大米可以满足一家三口人一年的需要,现在只有200斤。如果前200天仍然按照每天1斤来消耗,这家人一定会被饿死。(无备)如果每天消耗8两,会不太饱,但不会被饿死。三人之间的分配也很重要,2个人4两,还会有一人被饿死。每人2两,可共度难关。(无序)如果供应量慢慢增加,局面会慢慢好转。如果供应刚刚增加,这家又添一口人,局面又会恶化。(无度)当然,如果在200斤大米之外还有100斤玉米,100斤白面,那么即使每天消耗1斤,也不会饿死。

事实上,3口之家200斤粮食,不难协调。但3亿人口,与600亿立方米天然气,就考验智慧。因为,有人会不知道供应总量,有人知道却不理会。

气荒的大背景是能源荒。天然气在新生阶段,一度成为缓解其他能源紧张的代用品。使用者在为找到一个理想解决办法的同时,并没有深切的意识到,其实,天然气中国并不富集。

慌的是无备。如果不是2009年突如其来的冷空气造访,人们还不会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大范围内气荒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供求紧张的局面一直存在,临时进口天然气、储备库告急、紧急召开协调会,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的补救措施,不充分的防备让这种紧张出现断点成荒。

慌的是无序。天然气确实是个好东西,人们都爱用它。很多年不见一种商品可以如此的得到各方的共同青睐。生产者油气并举,经营者圈马占地,地方政府惠民工程。正是天然气可以创造这种多赢局面,所以各方均来者不拒,甚至需求过度。因此更加需要有序引导,政府在规划利用上严格控制,建立合理的开发使用梯队。循序渐进。

慌的是无度。2000年之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以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78%。2008年,天然气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燃气成为第一大用气领域,从2000年的18%增长至34%,同时发电比例也由4%快速上升至15%。天然气在供给北京之前,一直主要供应给工业用户。城市气化水平提高、家用气对价格能力强,都使得消费的重点悄然转移。

与其一味苛求,不如身体力行。如在去年气荒中,杭州天然气供应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倡议,所有居民应节约用气,减少使用大容量的电热等天然气取暖设备,空调温度尽量不高于18℃,烧饭时尽量用小炒,少用长时间的炖、煲、煨。事实上,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温度降低一度,对于整个城市用气就会节约很多。错峰使用也可以缓解供气压力。

量入为出,各方力量包括终端用户协同努力,合理节约用气,才能有效防范气荒。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德国RWE Dea在北海获重要石油发现
下一条: 退变中的石油国有化浪潮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