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4北方清洁能源博览会暨能源装备创新成果展 | 2024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海上风电装备展 |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特别报道 >> 中国优碳存碳与转碳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优碳存碳与转碳三者缺一不可
时间:2011/10/16 
“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应用、封存及产品开发技术,也就是优碳、存碳和转碳,这三者是发展低碳经济缺一不可的。”面对碳减排的严峻形势,化工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树元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计划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中“十二五”二氧化碳减排17%。李树元介绍说,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92%以上。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排放二氧化碳8.63亿吨,排放量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作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陕西省,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由2005年的1.41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2.09亿吨,预计到2015年猛增到4.67亿吨。而且未来几年随着煤化工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二氧化碳减排压力更大。

李树元认为,二氧化碳减排的途径很多,包括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产品规模大型化、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等,重点应把握好优碳、存碳和转碳这三个关键。

优碳——优化能源结构。我国煤炭消耗的比重高达70%,这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工业化技术的重大突破,煤炭资源省份规划了很多煤化工项目,估计5~10年内全国新增的煤化工项目需要煤炭7亿~8亿吨。

“即使采用了先进工艺技术,煤化工能耗仍比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较高,二氧化碳排放也必然增大。”李树元告诉记者,煤炭吨标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碳2.75吨,石油和天然气按等标量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别为2.15吨、1.68吨,分别低于煤炭21.82%和38.91%,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几乎为零。

李树元认为,适度发展煤化工,提高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的消费比重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国际原油和天然气资源,进口中东廉价的甲醇生产烯烃。吨石油乙烯比煤制烯烃能耗减少1.5吨,陕西作为产油大省,应尽快建设首个百万吨石油乙烯项目。同时,要发挥集煤、油、气资源为一身的优势,实现煤、油、气综合利用,使煤化工“碳多氢少”与石油化工(或天然气化工)“氢多碳少”的资源优势互补,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存碳——捕集、封存与应用相结合。二氧化碳纯粹封存投资大,经济效益差,要增加25%~40%额外能耗,必须将捕集、封存与应用结合起来,也就是CCUS技术。李树元介绍,二氧化碳的特性非常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注入油层后一半左右永久封存于地下,并通过强化驱油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0%~20%。

据记者了解,神华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延长石油等目前已率先开展CCUS研究示范,积累了技术经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大鹏告诉记者,延长石油所属油田为低渗透油藏,近年来又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合理利用二氧化碳资源优势明显。目前正在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将二氧化碳提纯后用于油田驱油,“十二五”期间将建成4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建立近400口油井示范基地,年封存二氧化碳15万吨以上,增加原油产量10万吨。

转碳——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化工产品。传统的尿素、碳铵、醋酸等化工产品都是用二氧化碳生产的,吨产品分别消耗二氧化碳785千克、633千克、328千克。“但这远远不够,要利用二氧化碳开发更多的大宗基础化学品、燃料、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李树元说,比如二氧化碳、甲醇与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生产碳酸二甲酯联产丙二醇;用二氧化碳生产交替型脂肪族聚碳酸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通过羰基合成与氢生产甲醇、甲烷、烯烃等产品;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等。

据悉,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如陕西榆林云化绿能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生产装置今年4月建成投料。该装置年利用二氧化碳3.5万吨,生产规模包括碳酸二甲酯2万吨、丙二醇1.68万吨、碳酸丙烯酯3万吨及食品级二氧化碳5万吨。西南化院已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中试,二氧化碳单程转化率可达38%。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中国三大油企海外并购亦喜亦忧
下一条: 乘用车向国Ⅳ标准过渡 油品问题仍难解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