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电力行业 >> 用监管的声音为火电呼喊
 
用监管的声音为火电呼喊
时间:2011/1/27 
用监管的声音为火电呼喊

——访甘肃电监办专员康安东
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火电占主要地位,截至2010年底比重仍在70%左右。“十二五”期间火电仍将是我国的主要电源。2010年煤价“涨”字当头,导致我国的火电企业全面亏损,五大发电集团火电越发越亏,火电经营再次陷入困局。2010年上半年,甘肃电监办对甘肃省火电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创新行使监管职能,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记者就此专访了甘肃电监办专员康安东。

记者:去年上半年,甘肃电监办开展了火电企业经营状况调研。15户公用火电企业中有4户盈利,11户亏损,盈亏相抵后亏损3.50亿元,调查初衷为何?现在情况怎样?

康安东:之所以调查15户火电企业,是因为目前甘肃电力系统发展速度空前。发电方面,去年新增水电、火电及风电装机约700万千瓦;电网方面,电网主网架从330千伏升级为750千伏,并与新疆750千伏联网,形成了西电东送的通道;新能源发电方面,甘肃河西地区的风电通过750千伏通道实现了电能的打捆外送。在国家战略纷纷出台、甘肃电力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了解到经营最困难的是火力发电企业,部分发电企业经营状况举步维艰,甚至处于资金链断裂、依靠拖欠煤款或银行贷款维持生产。以华亭电厂为例,该企业拥有甘肃首台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环保机组,曾因严重亏损而被迫停机。作为电监会派驻地方的监管机构,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必须向上级反映,因此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16户火电企业仅3户盈利,13户亏损,盈亏相抵后亏损高达15.15亿元,其中6户企业亏损超过1亿元,亏损局面堪忧。

记者:从2010年全年情况分析,造成甘肃火力发电企业经营困难的因素有哪些?燃料供应对此影响如何?

康安东:首先是煤炭价格上涨过快,上网电价受到制约,这是由来已久的体制性矛盾。自2003年煤炭价格放开以来,甘肃省电煤价格由80元/吨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00元/吨左右,并且煤炭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存在掺混煤矸石和沙子的恶劣现象,令企业叫苦不迭。反观火电企业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依旧不变,企业无法通过电价疏导成本上涨压力,造成了政策性亏损。虽然国家后来提出了煤电联动机制,但实际只调整了两三次电价,且调整幅度不大,甘肃火电上网电价仅由0.22~0.23元/千瓦时提高到现在的0.28元/千瓦时,除去0.015元/千瓦时的脱硫电价,实际提高了0.04元/千瓦时,与此同时电煤价格却涨了5倍。甘肃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由2003年的30%~45%升至现在的60%~70%,这是火力发电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其次,发电装机增速过快。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投资主体多元化极大调动了企业的投资热情,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一举解决了我国长期缺电的局面。“十一五”初期,甘肃省年均增加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10年底,除去风电装机,仅水电和火电新增装机容量近400万千瓦,在用电负荷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发电机组运行小时的减少。目前,甘肃火电企业上网电价是按照机组运行小时数5000~5500来制定的,运行小时数低于这个范围将会亏损;2009年甘肃火电机组平均运行小时3400小时,即使2010年努力提高到4000小时以上,还是低于5000小时,这也是造成亏损的一个原因。

第三,水力发电对火力发电的影响。由于水电上网电价低、效益好,对于电网公司而言,如果接受本省的小水电或接受青海省的水电,都要比接受甘肃省的火电获利更大,电网公司可能为了增加效益,为水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挤占了火电企业原本有限的市场份额。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如交通运输价格上涨、水资源费和排污费的开征等,当然,也不排除火电企业技术设备制约、大小机组同时运行和节能调度等因素。但这些不是主要原因,煤炭价格无序上涨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才是甘肃火电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记者: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要求煤炭行业加强行业自律,努力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此后,甘肃电煤价格是否得到稳定?

康安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煤炭企业严格自律,2011年重点合同电煤价格要维持2010年合同价格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加价。然而甘肃煤炭企业还是向火电企业发出了涨价通知,此事经甘肃省发改委和能源局干预,煤价暂时没有上涨,这显然不是行业自律,还是政府干预;而且在与火电企业签订2011年电煤合同时,煤炭企业仍然要求电煤加价60~70元/吨,火电企业不签或者晚签合同,甚至将面临买不到足够电煤的尴尬境地。预计今年还将有一批电厂投运,如果今年电煤价格可以维持去年的水平,发电企业效益可能有所好转;如果用电负荷拉动作用不明显,发电小时数上不去,火电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记者:事实上,火力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已经是全行业的共性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还是甘肃可以有独善其身的途径?

康安东: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火电企业对于煤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不强,经营局面也较其他省份更困难。以西北区域为例,有的省份煤炭价格较低,有的省份对电煤价格采取了区别政策,控制当地电煤价格,这也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即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

从甘肃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国家应该逐步放开电价,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保障农业用电、涉农用电、居民用电的基础上,其他电价可以结合市场发展阶段需要逐步放开,特别要对高耗能企业执行差别电价。电价有条件放开的同时,煤价也应该有条件的收紧,不能像现在这样缺乏监管、无序上涨,煤价政策和电价政策应该配套,煤炭企业决不能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而把火电企业逼到死路上去。可以说,电价适当放开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产生长远的、积极的意义。目前来看,西部省份高耗能产业占据了一定比重,这是由于其资源禀赋、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果西部省份各自为政,竞相出台优惠电价,就会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恶性循环,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部取消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高耗能企业参与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记者:前面说到,甘肃电监办对火力发电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服务行业发展大局。除此之外,甘肃电监办还做了哪些工作?

康安东:甘肃电监办成立5年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在电力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致力于电力行业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监管任务。

电力市场建设中,我们着力推进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挥监管机构主导作用,第一批试点试运行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批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安全监管中,重视常态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专项治理与基层调研相结合,现场检查与整改落实相结合,先后组织实施了省级、市级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高度关注河西风电基地建设、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燃煤机组脱硫监测平台建设、现场督查电力企业抗旱保电等一系列工作;关注行业健康发展,重点谋划开展了“供电服务深入年”、“行政处罚突破年”和“持证经营试点年”,综合运用现场检查、信息公开、行政执法等监管手段,切实维护电力市场秩序;充分利用有效载体,发布《甘肃电力监管报告》,落实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了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甘肃省供用电条例》出台,确立电力监管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对物业小区擅自停限电的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填补了立法空白,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和电监会党组部署,会同省扶贫办、省电力公司实地考察摸清情况,以电力帮扶为突破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筹备通渭县信息帮扶、智力帮扶和电力帮扶,援助的项目逐步得到落实。

截至目前,我办已是省政府应急办公室、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省电网规划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省打击“三电”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技术组成员单位,省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电力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大量电力应急、安全监管、节能减排、市场准入、电力稽查等方面的监管工作,电力监管机构的工作成绩已经得到了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赞誉。

2011年,甘肃电监办将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前谋划参与甘肃电力“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进一步深化对监管理念、监管定位、监管规律和电力市场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坚持不懈地推动电力市场建设,严格依法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电力监管事业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十二五”广西投入413亿建设智能绿色电网
下一条: 国电加快转型建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