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事件 
 
   2008年3月28日,海螺水泥发布2007年报:2007年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11亿元,较上年增长21.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94亿元,较上年增长64.23%;公司每股收益1.70元。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公司每股收益1.70元,与我们之前1.71元的预测基本一致。 
 
   产能扩张与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2007年集团共有6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和20台水泥粉磨系统投产,7套余热发电机组按期建成投入运行,并达产达标。截止2007年底,集团的熟料产能达6,900万吨,水泥产能达8,100万吨;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6.89万千瓦,约占全国水泥行业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1%。产能的扩张促进公司产销量的增加。2007年集团共生产熟料6,987万吨,同比增长15.76%;生产水泥6,410万吨,同比增长12.59%。公司的产品销量也在增加。2007年,集团水泥和熟料合计销量为8,652万吨,同比增长14.57%。与此同时,集团产品综合销价同比增长了5.97%。上述因素导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41%。其中,集团在中部、南部区域的销售金额分别上升了50.46%和59.64%。出口销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持了国际市场的份额。 
 
   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公司综合毛利率水平基本维持稳定,并略有提高。2007年,集团综合平均成本略有上升,其中能源支出占总成本的66.37%,较上年上升了4.0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煤炭价格上升所致。截至2007年底集团有11套余热发电机组投入运行,节约成本约2.80亿元,有效缓解了煤价上升给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集团毛利率同比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其中:水泥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商品熟料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1.70%,但由于煤价上涨导致熟料成本上升,使熟料毛利率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2007年年报较好的业绩,取决于公司规模大,市场议价能力与资本运作能力强,经营的规模效应明显。2008年,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随着2008年6月1日水泥新标准正式实行,将会促进落后水泥产能的淘汰。公司积极谋求与大型煤炭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拓宽煤炭供应渠道,增强煤炭保供能力,降低单位能耗,减少煤价上涨对成本的不利影响。2008年,集团将有19套余热发电项目投入运行,将使得集团的余热发电能力增加至49.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7.9亿千瓦时,若按火力发电计算,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耗1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0万吨。2008年,集团将续建8条日产5,000吨、1条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20套水泥粉磨系统,续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熟料产能1,400万吨,水泥产能1,500万吨。预计2008年集团的销量将超过1亿吨,销售收入将保持同步增长;产品综合平均成本与上年变化不大。 
 
   3.投资建议 
 
   公司目前的股价为53.19元,对应2007年业绩的PE为31倍。公司股价已部分包含了未来产能释放带来业绩增长的预期。产能扩张将成为公司内在价值加速体现的催化剂。在行业进入景气周期的背景下,产能扩张的影响有可能超出市场预期,为此,我们继续维持对公司推荐的投资评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