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生财有道”的同时也必须“用财有度”。对于政府来说,一个“用财有度”的政府就是“节约型政府”。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当下,打造“节约型政府”成为各方期待的首善之举,而如何打造“节约型政府”,则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有过
一项读者调查,其中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明确赞同“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当从政府做起”。
3月19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始对10个参与建设我省节约型政府机构试点工作的省直单位进行检查,自2006年12月省政府发文到现在,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试点后,各单位收获颇丰。
从“一纸一油”做起
节约要集腋成裘
省粮食局机关后勤中心主任徐国华现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办公室的电脑,登录粮食局内部网络,查阅收发最新的批文和通知。徐国华说,原来各种文件和通知需要专门派人送,现在建立了内部网,节省人力,也更加方便快捷。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尽量节省办公经费,这一年多来,省粮食局可谓费尽心思。不仅通过招标途径,规范了办公用品、耗材的采购,还加强了废旧办公用品的综合利用率,严格控制文件印发数量,提高纸张利用率,建立固定电话虚拟网。“即使在工作最繁忙的时间段里,打印机和复印机也处在休眠状态。一张纸打印之后,翻一面还可以继续利用,我们叫它‘环保纸’。在这里,你会看到‘环保纸’被物尽其用。”2007年,省粮食局办公费用的消耗比上年降低23.18%。
公车私用现象历来让人头痛,加上油价波动,管理公车一直是个难题。省地税局给单位的每部车都设了一个账本,全部使用充值卡,定点加油,并根据车辆状况核定车公里油耗标准,定期实施单车核算,公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要是有结余,则可以累加到下年继续使用。2007年,省地税局公务车平均百公里油耗由过去的14升降至12升。
机关单位的会议接待费用往往是个“无底洞”。省司法厅率先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建成开通了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把过去需要集中召开的会议,改为电话会议,不仅节约了会议场租费、会议用餐费,而且各地市的工作人员还节约了大笔的路费和住宿费。据统计,省司法厅去年召开20多次视频会议,节约会议成本20多万元,各设区市司法局自行召开80多次视频会议,节约100多万元。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处处长曹亚伟告诉记者,从2006年年底开始,省审计厅、省农业厅、省人事厅、省建设厅等10家省直单位,同时开展节约型政府机构试点工作,收效明显。这些单位建立、健全了节约管理制度,水、电、汽油燃油等能耗及会议接待、办公经费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不仅完成了能耗、水耗下降5%的指标,而且各单位还有幅度不同的超额。
从转变观念做起
节约要承担压力
打造节约型政府,不是一次活动,而最终要让它变成常态。制度可以随时制定,但需要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想到和做到,持之以恒,就需要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提高自觉意识并最终付诸行动,这是一个“蝶变”的过程,必然经历很多挫折。
省审计厅对此深有体会。在这次试点中,他们停开了办公楼及家属楼的中央空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100多万元。然而,为了这个结果,他们顶住各方压力。省审计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李志勇告诉记者,办公大楼和部分职工宿舍连在一起,以前职工宿舍内的空调都是免费使用,这笔开销数目巨大,也有很多领导曾经想过关掉中央空调,但遭到部分职工的强烈反对。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的同志为此开始了循序渐进地“突围”。2005年,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在这些宿舍中安装了热水表,通过这个表,可以反映每家每户使用空调的具体情况,一年之后,把每家每户的热水表表码公布,大家一核算,一户每年平均使用空调的开销需要1万多元,数额确实不小。在做到大家心里有账之后,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的同志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大家宣传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的具体内容,有些同志一开始想不通,后勤中心的同志便多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绝大多数同志都表示能理解。之后,中心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尽量让大家都能安然接受停开中央空调的决定。2006年年底,办公楼及家属楼的中央空调正式停开,不仅没有一人反对,大家还对建设节约型政府表示支持。停用中央空调之后,办公楼每个办公室安装分体式空调,划定冬夏启用空调温度底线,尽量减少使用时间。
而省农业厅在推行公车统一管理的初期,也曾受到了大家的质疑。省农业厅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公车统一管理,核定百公里油耗,并将每个部门的油耗分季度公布出来。这一举措一推出,立即引起大家的争议,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每个部门的用车情况一目了然,甚至连厅领导的用车情况也清晰可见,稍加对比,便可以知道是否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这项举措坚持下来之后,全厅的车辆用油量下降了5.8%,议论声销声匿迹。
“节约要以人为本,不能以降低工作环境的质量、损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节约在于合理消费,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行政成本。”曹亚伟说,虽然要让所有人立即明白这个道理很难,但是庆幸的是,很多单位,很多人正顶着压力为之而努力。
从监督管理做起
节约要有长效机制
“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曹亚伟是搞财务工作的,她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
习惯从哪里来?从严格的规范训练中来。要有效遏制公共机构的能源浪费,最重要的是制订严格制度。而个人习惯只是一种自律,要实现节约目标,光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建立节约的长效机制,奖罚并重,既要有强制性的标准,又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这些单位的节约管理制度中,约束和处罚并列存在。曹亚伟说:“国家关于《公共机构节约能源条例》即将出台,为完善该条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于今年3月对全国各省的政府机关进行了调研。3月7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对我省部分试点单位节约型政府试点工作进行调研时,肯定了我们试点工作的超前性,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改进。我想很快国家相关条例中会对节约的奖励和浪费的处罚有明确规定。而我省节约型政府的试点工作也将全面铺开。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督和问责机制之后,不仅政府部门内部的浪费可以得到遏制,对于遏制其他行业所存在的浪费也有借鉴意义。”
记者感言:
节约是大事,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节约又是小事,节省一张纸,一滴油,举手之劳,细致入微。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既有倡导推进的义务,更有率先垂范的职责。如何改进政府管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进而为经济减负,为社会减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持久关注的命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视点,我们对节约型政府的建设,抱有热切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