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 第二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科技 >> 中国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时间:2012/8/1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装置今天在长春高新区投入运行。有关专家称,这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生物质热裂解工业化技术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难题,使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利用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制备新燃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还为农民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现场技术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李建隆介绍,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工业化技术难度很大,被公认为是世界性难题。如厌氧投料、快速热裂解、热碳降温、气固分离、烟气净化及重油挂壁等,长期困扰着热裂解工业化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今天投运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自动化生产线,于2011年7月开建,今年7月投入调试运行。每小时投料达1.5吨,年处理能力1万吨。产能、产品质量与运行的连续可靠性达到设计指标。这里将逐步建成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科研、生产、制造、推广示范基地。

李建隆介绍说,生物油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产品,加工后可用于锅炉、柴油机、涡轮机等;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经分馏可得到香料、溶剂、树脂等,并可制取多酚、化肥、农药和一些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

生物质炭疏松多孔、灰分低、含硫量低,有着良好的燃料特性;在冶金业可用做炼制的还原剂,熔炼的生铁具有细粒结构、铸件紧密、无裂纹等特点,适于生产优质钢;通过深加工可制成橡胶行业碳黑替代品;还可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尤其是制成活性炭后,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

据介绍,吉林省颐民宝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历经13年研发与攻关,目前已获得“快速热裂解技术取生物质油的方法”等数项专利,掌握了高效生产生物油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诸多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热裂解反应器使用自身产生的燃气加热,不需要其他化石燃料。整套装置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洗涤塔底的含炭重油与裂解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水、部分炭,按一定比例研磨成油炭浆(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燃料),可作为锅炉燃料使用及生物质发电;生产线采用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性强。

该公司采用改进型真空移动流化床,解决了粉料快速加热、物料易产生堵塞、高温下裂解管使用寿命短等技术难题;他们研发的油气净化工艺,攻克了生物油中细微碳粒去除、高温生物质炭冷却和裂解气冷凝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使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吉林省颐民宝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平贵杰说,缓解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是农业废弃物,虽然丰富,但资源分散,收集和运输困难,加上季节性强,以及秸秆密度低、体积大,大量存储和运输极其困难,是国内不少生物质发电厂难以保证全年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生物质发电,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拟在全国范围内与多家生物质发电站联合合作,为电厂提供热裂解生产的生物质燃料。

对此,平贵杰称,将建立区域性农业秸秆热裂解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油精制及生物质炭的深加工中心站,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为解决好原料供应问题,我们还瞄准了‘能源林’。借助国家当前大力推广能源林建设的契机,在河北获批了2万亩荒山荒地用来开发能源植物,还将云贵川等地规划在荒山、荒地上种植能源树种。这既是储备,也是对秸秆之外原材料的补给。”平贵杰称。

为确保以生物油为原材料生产化学品,该公司将在河北馆陶新型材料化工园区建设规模化生产、热裂解产品深加工基地。他们还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并在山东青岛建设了两个基地:核心装备生产基地和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开发公司。长春的示范装置生产基地,将为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我国水电科技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下一条: 我国风速订正技术取得突破 将作用于风电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