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李和仁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节能减排就全国交通产业来说,一是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极为重视,二是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从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来看,交通产业的节能减排还存在着绩效和深度问题。
节能减排是环境保护的法治约定,是企业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能减排需要有一种机制来推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碳基金交易程序要求,以及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都是一种节能减排的机制。
节能减排,节能是减排的基础,是减排的长效机制,企业的节能不但能有效地履行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同时还能给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节能减排本身就是原本的机制。
节能减排对交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一种发展战略,要实践这种战略,需要机制设计。节能减排的机制设计包括:制度体系机制设计,利益机制设计,管理机制设计,项目运行机制设计,没有节能减排的机制设计,就很难实现节能减排绩效。
节能减排机制设计并非是一件易事,需要对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的认别、评价、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需要对节能减排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的运用;要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导入和管理技术的使用。尤其是节能减排文化让节能减排行为人能明确节能减排的价值、使命、愿景、能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文化理念落实到实处。
企业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企业的价值和责任,要把握住人的节能行为和物的节能状态的关键环节。节能的企业价值是要通过财务上的绩效体现的。企业往往出现理论上和试验检测数据节能,但财务上指标却没有节能的体现,其主要原因是节能管理障碍造成的节能的价值被人为地进行了转移和消耗。人的节能行为是第一位的;物的节能状态要靠人的行为去实现。目前节能减排的战略实施存在的一些问题,决策者、管理者把精力放在物的节能状态上和技术产品开发,认为只要有了好的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企业马上就能节能。对人的节能行为实现了必须的控制,造成企业的节能效率低下。甚至有的企业对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愿意使用和推广,问题就是投入新产品新技术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得不到应有的财务绩效的回报,企业没有积极性。节能减排只有实现了节能的自身的经济价值,企业才有积极性,才有原动力。节能的经济价值带来了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能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节能减排事关国家的能源安全,节能减排是基本国策,节能空间和节能的能力本质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在节能的过程中实现了空间和能力的资本化。人们在关注节能减排的价值和责任的同时,应该认识到节能减排的空间和能力的资源特性。可以用金融方式进行存储,即节能减排的资源性“银行”。节能减排的空间和能力通过“银行”的机制,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目前,金指数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节能减排的资源性“银行”。EMC模式的产业化、资本运营的升级,实际也是一种“银行”机制设计和运行。
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在推广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问题之一是合同的主体主受益后,不能诚信地付给对方合同规定的费用,一是少给,二是拖延付款时间,有的干脆不给。出现这一问题除信用原则外,还有一个重要障碍即是双方明确的节能量化数据不准确;没有科学和动态的直接计量的智能化技术和设施。依靠人为统计确定变量太多,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中(EMC)模式不能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因此创新节能减排机制。必须要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支撑。
节能减排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人的节能行为的质量提升。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计量智能化是节能减排战略推进的保障机制。
只有创新机制把握住人的节能行为和物的节能状态才会有企业节能减排的价值绩效。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