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1年“一站一价”的“保育期”后,2013年核电标杆电价出台,意味着中国核电企业正式步入成本控制时代。
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核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规定2013年1月1日后投产的核电机组,上网电价将由“个别定价”改为“标杆电价”政策,全国统一为0.43元/千瓦时。
政策一出,已经“日益回暖”的国内核能界一片沸腾,各方纷纷进行解读,以探究应对核能未来发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8月、10月两次召开核电工程经济策略研讨会,广邀核电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未来核电建设投资大计。
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上网标杆电价出台之后,核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终获落实,这让一直以来更多强调 “核”属性的核电,开始落脚于“电”上。其中透露出的信号是,未来我国核电作为“一种电力产品”,量产化、标准化已不再是 “遥远蓝图”。核电专家郝东秦对此解读为:“核电标杆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核电电价机制改革的重要步骤,目的是促使核电更加有利于产业化发展,更加能融入中国电力市场。” “标杆电价的实施,也是中国对核电产业未来发展信心和决心的体现。”核电专家温鸿钧指出。显然,这也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转变职能,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