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刚刚公布和审核完成的两组数字,标志着辽宁省节能减排走在了全国前列。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结果,我省进入前6位,与北京、天津、上海等6省(市)考核结果均为超额完成等级。
而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审核结果显示,作为污染减排的两大指标,上半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下降比例的位次,分别由去年的第20位和21位一跃上升到全国第4位和第7位。可以说,这是继2007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双下降”后,我省污染减排取得的又一大突破。
对此,有关专家评价说,在辽宁省结构性矛盾突出、GDP高速增长及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节能减排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实属不易。这也将为辽宁省完成全年乃至“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以来,辽宁省进一步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我省提出,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新技术应用。
2007年,辽宁省淘汰落后产能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00万吨标准煤。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排出了新的淘汰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193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30万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辽宁省的“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
与此同时,上半年,在“三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五类水体,五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的宏伟目标提出后,我省打响了污染减排和辽河治理两大攻坚战,以铁的决心和超常力度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污染减排,重要的是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针对重化工业为主、排放强度大的省情,辽宁省污染治理毫不手软。其中,减排化学需氧量,我省重点实施了污染严重企业关停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减排二氧化硫则全力加快推进重点企业限期脱硫工程和严格控制全社会煤炭消费增量。
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整治,我省率先从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41%的造纸行业“开刀”。辽宁省环保部门从今年3月份开始集中对全省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就全部停产,其中225家小造纸企业被关闭。
辽宁省污染物排放量约60%来源于生活污染,必须实施集中处理。为此,辽宁省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目前,已有65座开工建设。在沈阳市,仅上半年,就建成并运行西部15万吨/日、辽中5万吨/日和马三家0.5万吨/日3座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铁岭市再生水工程启用后,实现了辽河流域铁岭段城市生活污水对辽河的零排放目标。
为彻底改善河流水质,巩固化学需氧量减排成果,我省还在重点河流及主要支流开展了生态治理。今年以来,已经启动了6条污染严重的主要支流清淤工作。同时,在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施“披绿工程”,进行生态治理。
针对二氧化硫这一减排重点,辽宁省提出,所有燃煤机组和烧结机组,两年内要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此,4月17日,辽宁省政府还下达了我省历史上第一个限期治理令,并直接送达87家重点企业,限定这些企业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脱硫治理项目。此举,不仅标志着辽宁省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真正落实到了企业,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进了减排的顺利进行。
节能减排,辽宁省高度重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全省各地加快拆除小锅炉,大力推进“一县一热源”建设,以地源热泵等方式,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今年1至4月份,全省已经拆除了93台10吨以下小锅炉。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从节能角度促进减排;大力发展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在全力推进减排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并创新建立起了考核、区域限批、红色警戒、污染补偿等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并以严格的环境执法保证各项政策和举措的高效实施。以年初关停造纸行业的8家“龙头企业”,打响环境执法第一枪为标志,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辽宁省共查处违法案件6676件,关停违法企业581家;对近年来省以上督办的1100多起案件进行“后督察”,严厉处罚了600多家违法企业;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检查率达到100%,稳定达标率达到60%以上;严格环境准入条件,仅上半年就否决169个高能耗、高污染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