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17时,离下班尚有半小时,在武汉市政府工作的陶处长就关了空调、拔下电源,并将整理好的文件装入一个已用过的信封。
几天前,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专题研讨班上,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我们戴的一次性胸牌,就是一种浪费。”
正反两面使用办公纸、随手关灯关电源、参加集体公务活动用大车、手帕代替餐巾纸……从会议文件到政府采购,武汉市行政系统内刮起一股“节能风”。
节约能源意识,逐渐深入广大干部职工心中。
武汉市政府具体落实了许多工作:拨出3亿元科技资金用于企业节能项目;财政补贴40万只节能灯下发社区;建立绿色基金,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等。
今年5月底,武汉市确定今后3年内,实现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明年,武汉市将全面推行建筑节能65%的标准,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应用技术研究,编制自保温墙体构造图集,推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规模应用。
与此同时,武汉市计划对既有建筑,尤其是7000万平方米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今年6月20日,武汉市又搭建了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该系统具备水、电、气等消耗数据采集、统计功能,可实现远程监控,水电气一旦超标,便自动预警。
此外,武汉市确定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统计、检测、考核体系。落实节能准入制,凡新建项目达不到节能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凡在建项目达不到节能要求的,一律不得投产。
作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增长点,包括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在内的重点企业,消耗了大量能源。这样的企业该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
以武汉钢铁集团为首的企业,不断寻求着破解之举。
近几年,武钢投资20多亿元用于节能项目,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节能项目。如正在实施的武钢节水示范企业工程,总投资4亿元,将武钢老区部分系统由直流供水改为循环供水。工程实施后,武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由87%提高至95%以上,每吨钢耗水由16立方米降至6立方米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与武钢一样,武汉公交集团也在探索节能“高招”。近8个月来,武汉市564路车队的10台公交车上,都在试验一种由武汉自主研发的汽车节油滑行器,平均节油率为8%。武汉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协会会长张安清给记者算了笔账:武汉有70万辆汽车,按此节油率计算,每年能节油8万吨,价值4.8亿元。同时,还可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25.4万吨。
争相节约资源,武汉市商业领域也积极采取节能措施。今年3月开始,该市商业总会在16家超市试点换上3.6万只5型节能荧光灯,节电率达50%。
更换节能灯将扩大到45家超市,据悉,45家超市换上新节能灯后,一年将省电1000多万千瓦时。
今年5月11日召开的武汉节能产业战略联盟研讨会上,30多家节能企业共同协商,整合全市所有节能资源,打造一个公共平台,共同发展。武汉神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肇和说,武汉有百余家节能企业,在某个产品上各自都有着专利或过硬技术,但单个企业拉业务,只能完成其中一项。而所有节能企业形成合力,不仅能达到整体节能效果,还将促进整个节能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政府部门、企业、市民广泛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武汉市百步亭小区。所有居民都忙开了:洁具换成节水型,电器改用节能型,洗衣粉选用无磷的,购物重新拎起布袋子,拒绝商品过度包装,一水循环利用,“家庭节能六件事”,一事不落。
武汉市民郭晓勤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高效节能灶,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五个连通的炉腔,再套上内圆外方的锅圈,只要一个火源,就能同时进行蒸、煮、煲、烧、烤。
“用我这个灶以后,一个三到五口之家,一年可以节约十罐气。”郭晓勤高兴地介绍自己的发明,并号召市民共同节约能源。
早在2年前,武汉市青山区绿景苑小区的600余户居民,就意识到能源短缺这一现状,开始用上“节能妙招”。应用外墙体外保温技术,使小区住宅比普通住宅节能50%;一半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采用一整套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节水50立方米,经处理后的中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再用于小区水系补水循环、绿化喷灌、道路冲洗;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再交由小区内的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房分解,生活有机垃圾通过微生物菌群分解后,残留物质又变成了可再利用的有机肥料。
从每个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街道,节能的步伐逐步延伸到整个武汉市。
今年6月15日,武汉节能宣传周上,武汉首次提出“1减10”活动:每户每月省电10千瓦时,这一活动立即获得市民积极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