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4北方清洁能源博览会暨能源装备创新成果展 | 2024中国山东国际风能技术及海上风电装备展 |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电力行业 >> 王计:我国核电装备处“走出去”关键期
 
王计:我国核电装备处“走出去”关键期
时间:2014/3/14 
核心阅读:就核电装备而言,我国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装备的研发创新方面。我国正在实现追赶和超越,消化掌握核心分析技术,不断建设关键试验装置,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堆型,研制多种四代核电堆型(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利用。目前,核电占全球电力总装机容量约接近17%,核电占全球发电量约为12%。而当前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占比不足2%,因此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总体上看,世界核电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尚未找到新的稳定、清洁、可替代的能源之前,建设和保有一定数量的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选择。

如果我国今后每年核电机组需求仅预期为2~3台机组,那么未来核电装备制造的产能必将出现放空现象。如果核电建设不能做到持续、稳定、均衡,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会丧失全球背景下的核电新一轮发展机遇。

我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两会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高铁和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战略的历史机遇期。如果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失去了持续的依托工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方面都要面临衰退,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将会停滞。

从1995年开始至今,东方电气的民用核电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产化分包制造到自主供货等艰难历程,建立了核安全设备质量保证体系,也形成了自己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核安全文化基础。通过岭澳一期和岭澳二期核电项目,与国外先进的核设备制造企业分包、合作、合资、发包,依托各个核电工程,通过批量化生产,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并逐步形成了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发电机组等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为全面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开发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作为国内最早承担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核岛制造的企业,东方电气现已能够承担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稳压   器等设备的制造,承担主泵及汽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产品覆盖二代加、AP1000、EPR等堆型,并承担了CAP1400的核岛和常规岛研制任务。目前,东方电气已形成年产100万千瓦~180万千瓦等级核岛主设备4~6套、常规岛主设备6~8套的供货能力。

我国在建核电站多为二代加及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以新近投运的核电站来举例,其主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并无差距。通过不断的能力培育,包括东方电气在内的国内装备制造业已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指制造能力完全满足乃至超过市场需求;二是指核电主设备制造已实现批量化,制造质量稳定;三是指关键材料、关键工艺技术都已实现国产化。就制造而言,能满足核电建设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中国核电走出去,在全球唱响中国装备”的战略目标,东方电气也在积极寻求走出国门为世界核电发展提供装备的途径。包括与国内的核电站研究设计部门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堆型以及未来四代堆型技术;与国内业主结成联盟,共同推进核电装备出口;通过分包台山核电EPR主设备,通过承接AP1000项目,全面培育三代核岛主设备的制造能力;从设计和制造结合入手,满足用户需求,优化出口结构。

东方电气希望国家加强核电安全科学的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并在出口税收政策、如何培育制造集团的装备设计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促进和提高国内原材料供货能力。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李烨:云南应将“煤电铝”变为“水电铝”
下一条: 福岛核电站辐射物将抵达美国近海水域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