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地震已过去三个月了。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组采访镜头,一户农民正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盖房。镜头里地上堆满了实心黏土红砖,一面墙已砌起四分之一高,从已打好的水泥地面可看出,即将站立起来的仍是过去那种常见的大开间、大进深的农房。
这反映出几个问题。其一,目前灾区村镇住房建设用的建筑材料仍延续了传统,所用的实心黏土红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无疑属于淘汰产品。其二,村镇居民住房的基本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仍沿袭了大开间、大进深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实用性、舒适度,尤其是抗震强度等方面都难以令人满意,从发展方向上也应淘汰。其三,农民盖房仍沿袭了邻里互助的形式,帮忙者有无相应资质难以确定,似乎也无专业人员参与和指导。其四,记者未介绍这样的农村住房是否安排了下水、厕所、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按现实情况推测,估计这样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还不会做相应的配套。
该农户的重建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迄今为止,我们尚未看到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8月5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会议,讨论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初步明确,要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重建规划范围包括,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中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总人口1986.66万人。由此可看出,重建的任务相当艰巨。正因如此,在灾区重建过程中,我们的眼光就更要放长远。
灾区重建,显然最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硬件,一个是软件。在硬件重建方面,不应再延续即有模式,而应力争做到高起点,即在布局、功能、设计、材料和施工等方面有所突破,过去村镇(尤其是农村)建设中的“自由散漫”状态要予以根本性改变。在布局、功能、设计、施工等方面,专业人员要全面参与进来,要大量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以实现节能、环保、抗震和舒适的要求。硬件建设进程不能贪大求快,要确保质量,要建设一处,就使之成为一处可以传之后代的财产,使之成为农民累积财富的坚实基础。硬件重建采用新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新产业的发展;在重建的示范作用下,从长远看有望带动全国新农村的建设,并进一步强化东、中、西部及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硬件重建过程中采取新思路,也势必带动软件方面的重建。硬件的全新建设过程,对基层政府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监管审计能力,以及规划、建设资料的备案等方面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村镇基层政府执政能力、执政质量的提升,其积极意义更甚,对全局的影响也更深远。中央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中,即暗含了软件方面的重建要求。三年其实很短,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应有措施杜绝“赶工期”现象的发生,要把眼光放长远,走出一个全新的建设路子,打开一个全新的建设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