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治理大气污染谁抓住机会或成为下一个马云
 
治理大气污染谁抓住机会或成为下一个马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12/8 
一边是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一边是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面对如此困境,中国政府正在改变执政思路,创新投融资模式以突破融资瓶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寻求治污的长远之策。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推动环境治理市场化。此举被认为是在地方可用资金有限的背景下,政府从机制上解决环境治理资金问题的重要举措。

长期从事环保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估的环境问题专家于晓东说,这是中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以前很犹豫,现在思想的栅栏可以打开了”。

于晓东现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主任,他发现在其参与的众多地方治污项目里,近年来市场力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让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这是落实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举措。环保领域的很多方面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就是设计出好的政策框架,特别是收益补偿机制和配套支持政策,通过政府的投入和拉动引入社会资本,具体的让环保界的‘马云、马化腾们’来具体做。”于晓东说。

就在该意见出台前一周,郑州市一位市民向市长马懿写信称,经常遭受雾霾侵袭,健康受害,而清洁的空气像奢侈的“佳肴”,民众都在指责、谩骂,进而呼吁政府铁腕治霾。马懿回信坦承,近年加大治理雾霾的力度和投入,但效果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少有的民众叫板政府的现象正反映了中国目前环境治理赶不上污染的现状。制约治理的瓶颈之一政府资金总体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地方政府的融资手段亟待多元化。”于晓东说。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25日说,目前已经和正在制定的关于大气、水和土壤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投资需求将超6万亿,中央财政供给与总体需求差距很大,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同时,政府投资效率有待提高。

为解决这种困境,财政部积极推行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这种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协议为基础,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国外已有多年成功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一些地方PPP项目已开始运作。在江苏的全国废旧不锈钢回收再加工集散地,近年来由于污染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央企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公司以股权等多种方式与当地合作,治污并协助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双方均能长远获益。

在去年遭遇“中国最严重雾霾,单位PM2.5峰值过千”的哈尔滨,市政府与六合天融计划共同成立环境投资管理平台公司,采用PPP模式,该公司通过抵押、特许协议等手段吸纳社会资本,打造名为“天罗地网”的环境治理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将通过环境在线监测、应急指挥、预警、执法、信息传输等一整套系统,实现环境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应用与决策,促进多部门业务协同管理水平。

哈尔滨市环保局局长张欲非直言,目前自己的工作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老百姓呼声大而治污钱袋子小,要改变“打补丁”的治污现状,需要用PPP模式对项目进行通盘规划,更需要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形成融资的良性循环。

于晓东也认为,做环保PPP项目关键是收益机制设计:“目前我国在治理污水和垃圾方面的商业模式比较成熟,而最受人关注的大气治理项目由于其长期性、污染形成的复杂性和牵涉地域的广泛性仍在探索阶段。现在不缺社会资本,缺的是具备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谁抓住这个机会,就可能成为下一个马云。”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2015年中国污水处理产能利用率将有效提高
下一条: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金超600亿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