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煤炭工人见证新中国煤炭产业的变迁
 
煤炭工人见证新中国煤炭产业的变迁
时间:2009/8/17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富甲全球,但建国初期全国煤炭年产量只有3000多万吨,连国内基本用煤都不能完全满足。而到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27亿吨,占整个能源生产量的76.5%,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的70%。

      60年来,黑色的“金子”不仅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煤炭开采技术也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逐步发展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开采。而煤炭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浸透着煤炭工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映射出他们不屈奋进的身影。

      50年代煤炭工人:铁锨攉煤、挥汗如雨,只为挖出更多的煤

      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煤炭产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煤炭工人的赵从信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感慨颇多。

      “1958年,我20岁出头就从农村来到山东淄博黑山煤矿,当上了采煤工人,当时在别人眼里那可是件光荣的差事,这一干就是36年!”76岁的赵从信自豪地说。

      那时采煤都是靠打眼放炮、大锨攉煤,效率只有每工1吨左右。为了能采更多的煤,赵从信和工友们有时几天几夜都不出井,没日没夜地挖,但即使这样每人一天下来也只能采3吨左右。

      1960年4月,赵从信在一次冒顶事故中永远失去了右腿。生性坚强的他凭借义肢重新站了起来,并在受伤一年后,主动申请回到矿上,在机械加工厂里当上了一名翻砂工人。

      那时翻砂也是个体力活,终日与1650度的铁水为伴,有时赵从信下班后取下义肢,发现里面全是汗水。在机械加工厂里,别人可以站着翻砂,但赵从信腿脚不方便,只能跪在地上翻。

     “别人不理解我,问我这样是图个啥?我为的就是为国家挖出更多的煤!”

  80年代煤炭工人:从设备引进到技术出口,造就中国煤炭产业奇迹

      70年代,我国煤炭产业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此时发达国家煤矿在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向大型化和集中化生产的技术改造,技术水平领先我国20年。用15年走完35年的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改革开放后煤炭工人最自豪的叙述。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陆续引进发达国家的采煤选煤设备,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采煤技术的创新。

      “刚到煤矿工作时,压根就没想到干煤炭还要跟那么多的洋机器打交道。”山东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副总工程师孙计爽说。

      “国外的设备,当时对我们这一代工人和使用这些设备的矿井都是挑战:技术水平跟不上,连怎么使用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设备出了故障半天都修不好;当时矿井工作面走向长度只有500米左右,设备的效能也受到很大限制。”

      在谈到他们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时,孙计爽用了“夜以继日”来形容当年技术攻关时的情形。“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们连续几个月吃住都在实验室里,为的不仅要学到这些引进的技术,更要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

      兖矿集团在国家“九五”“十五”期间研发的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主要设备的国产化;年产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技术首次将电液阀应用于综放设备,实现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使单个工作面年产达到600万吨,确立了中国采煤核心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效率也达到每工10多吨。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煤矿的单产,而是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减少生产费用,避免环境污染,做到可持续发展!”孙计爽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延伸产业也发展迅速,煤化工、煤电铝技术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始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出口设备。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瓦兰诺转让国泰新型气化炉技术、向德国DBT公司出口双柱式综采放煤液压支架……

  新世纪煤炭工人:“咱是当代白领采煤工人”

      走进兖矿集团济宁三号煤矿,碧水环绕、翠绿掩映中的矿区景色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

      济三煤矿矿长吴向前告诉记者,这是国内第一座集煤、电、港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矿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年产超过千万吨的立井煤矿。全矿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煤炭副产品发电、电厂余热供暖、粉煤灰注浆等一整套环保节能技术,形成了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内部循环利用。

      在济三煤矿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几位年轻工人端坐在电脑前,不停拖动着鼠标,查看井下各个流程的工作情况。“井下的有害气体含量、温度、通风设施情况,都可以实时反映在电脑屏幕上,任何环节哪怕是出现一丁点问题,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确保生产的安全进行。”吴向前说。

      在位于微山湖底600米深处的53F05作业面上,宽敞整洁的巷道四周,黑色的“金子”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亮。30岁出头的安全员黄永军告诉记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井下巡查各种设备的工作情况和安全状况。“现在从采煤、运输到选煤、洗煤,整个过程都是在井下完成,工人只需要操作各种设备就行了,而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制造的。
      “现在操作一台940千瓦的采煤机,就像在家里拿遥控器看电视一样方便。”兖矿赵楼煤矿采煤机司机张仁激动地说,“采煤机控制台的显示屏可以准确显示采煤速度、高度以及安全数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能得到及时调整。驾驶这样一个大机器,一个班6小时就能采6000多吨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我们现在已经成了白领采煤工人了!”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商务部将组织第三批考察团赴台采购 19日启程
下一条: 国家能源局:我国将进一步加快电力结构调整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