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绿能产业发展还看政策“脸色”
 
绿能产业发展还看政策“脸色”
时间:2009/12/22 

    上海证券报12月22日讯 日前在沪举行的“第二届德意志交易所中欧资本论坛”上,中外PE都看好中国绿能产业的未来,认为“当前只是大浪潮中的前浪”,甚至预测未来10年将有100多家中国绿能企业上市。

    “成功法则”过时了?

    过去5年中,中国涌现了一批像无锡尚德、金风科技这样非常成功的绿能企业,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的瞩目。

    纪源资本合伙人孙文海在论坛上表示,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备的基础以及成本优势,其次是具有一个巨大而迅速发展的市场,且都获得政府支持。最后,它们都踏准时机、与资本相结合。

    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则表示,“如果把过去5年看作中国绿能企业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话,那么在这个阶段,核心技术和专利在其成功故事中所占的分量并不是最重”。

    “但如果没有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突破,则各界担心的过剩就真的可能出现。”张立辉说,“在下一个阶段,是否具备核心技术就可能成为绿能企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未来中国政府对绿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将改变过去那种‘一把抓’的方式,而会有所选择。”中国富强战略投资集团合伙人黄悦指出,税收和财政补贴虽然会继续,但会出现分化。例如,价格补贴就可能逐年递减。至于土地补贴和地方性的税收补贴都可能是阶段性的扶持,值得投资者慎重考虑。

    中国绿能企业潜力何在?

    德意志交易所发行人与投资人市场部执行总监马丁·施泰因巴赫称,该交易所非常看好中国的绿能企业。

    “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这股大浪潮中的前浪。未来,更多的欧洲或美洲企业将愿意来到中国,帮助这里的绿能公司融资,为它们寻找技术,协助它们成长。”奥本海默银行董事总经理Carsten Klante说。

    在他看来,有很多现象都在支撑他的这一看法,“例如,中国的风电产业尽管已获得很大发展,但尚未大量出口,而未来一旦出口市场启动会带来很多机会。此外,节能也在中国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如果有好的商业模式就会得到长足进步,而这也是国际市场十分欢迎的项目。”

    欧瑞斯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伍永纲指出,“中国的市场很大。据我预测,未来10年内很可能有100多家与绿能相关的企业上市。这就像当年的IT产业,从一开始的少量电脑公司上市到最后各个细分领域的企业都会上市。”

    关键还看政策风向标

    不过,各大投行负责人也对中国绿能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出各自的看法。威斯卡迪银行大中华区总监戈立明指出,中国不少绿能公司都严重依赖于某种技术或某种合作伙伴,而欧洲公司担心的是,一旦一种新技术给予了中国的合作伙伴,这种技术会否被滥用。

    “对绿能企业来说,另一个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在欧洲或其他地方,因为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商业模式过时的情况经常会出现。”Carsten Klante说,“无论政策合理还是不合理,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有可能不再适合当前的形势——这是一种风险。以补贴驱动的市场都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尤其对中国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他认为,对受政策影响的中国绿能企业,必须评估哪些是可持续的政策,哪些是不可持续的政策。对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国际投资者必须要判断这种高水平的补贴是否稳定,是否可持续,未来一旦取消公司是否会有利可图。

    “任何成本都必须是可衡量的,而政府的政策总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绿能产业不可避免会有政策方面的风险,投资者也要会衡量这种风险。最主要的应该分析这种政策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舒明说。

    而伍永纲认为,补贴不会是永久的,政府之所以要补贴,是希望在补贴的这段时间内让一种新技术更有竞争力。企业和投资者应该正视这一点。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五金行业高耗能产业 资源税改或将推出
下一条: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范围扩张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