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黄震院士:实现双碳目标 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赛道”
 
黄震院士:实现双碳目标 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赛道”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锟 时间:2021/7/15 
被称为“双碳”的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成为今年以来用能企业口中的最热词汇之一,也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概念。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明确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所谓的“3060”双碳目标。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

通向碳中和之路,需要有怎样的认知和准备?日前由上海市工经联等主办的一场“2021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论坛上,或可以找到答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厘清一个概念,“碳中和”并不是要实现“绝对零排放”,而是使碳排放量和清除量达到平衡,即通过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将碳排放对自然产生的影响降低到净零程度。例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可再生合成燃料技术路线,构建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供给侧看,就是要脱离对化石能源依赖,实现电力的脱碳与零碳化,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由于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低碳化”和“碳中和”不仅是能源变革,更是几乎所有终端用能技术和设备,包括交通、建筑、工业各部门的低碳、零碳转型。

黄震在论坛上透露,其在与相关省市部门交谈这一话题时,不少地方担心:碳达峰、碳中和以后是否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他的观点是,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对立关系。现在政府部门或者科技领域,经常讲“弯道超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赛道超车”的概念,而是“换赛道”的概念,压根就不在原来的赛道上,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因此,对所有企业和行业它是挑战,更是机遇。

专家认为,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但碳达峰的量变是走不到碳中和质变的,“如果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没有系统性社会变革,没有一场绿色革命,不可能实现碳中和。”未来碳中和的社会一定是紧紧围绕着零碳电力展开,黄震也一直建议各级政府尽最大力量提高非碳基电力发展的速度和供给能力。未来的煤电定位,将从目前的主体电力到保障性电力和提供电网的灵活性转变,这是大势所趋。

“双碳”将是一场绿色革命,会引发数以百万亿计的投资和产业机遇,也会构建全新的新零碳产业体系。

现在的能源利用介质石油、煤、天然气,完全靠自然禀赋,中东地区有石油,造成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你没有石油就非得向他们买不可。未来将是另一幅景象,是完全基于技术创新的,太阳能包括风能说到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就看你有没有本事,用创新技术更高效率地把它转化过来。

可以说,谁在零碳技术上创新率先领先,谁就是未来新赛道的引领者,就有可能引领下一轮产业革命。

现在不少企业正加速推进这一变革。前几天在沪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不断切换频道,谈到双碳目标,她认为对于格力而言,形成绿色研发、生产、消费、回收产业链闭环,是减少碳排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高效路径。目前,格力电器拥有的31项“国际领先”技术中,有29项技术与节能有关。上海能源保障主力军申能集团也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不断攻坚。据集团总裁倪斌透露,“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新能源装机800万至1000万千瓦,在能源供给中的占比达到50%,其参与共建的崇明横沙零碳岛绿电项目,也将于2025年形成全岛自发自用、全岛平衡、余电外送的绿电格局。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钱智民:以零碳智慧开创美好未来
下一条: 重庆助推“碳汇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变现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