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节能环保 >> 碳定价,中小企业也该重视
 
碳定价,中小企业也该重视
来源:中工网 作者:贾卫列 时间:2021/7/30 
4年前,碳定价就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摆脱贫困”议题摆在20国集团面前。在日前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第三次会议的公报中,“碳定价”首次出现在G20气候行动的解决方案中,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显示,目前全球正在实施的碳定价机制有64项,主要包括碳市场和碳税,计划实施的有3项,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5%;2020年,世界各国的碳定价机制收入高达530亿美元;截至2020年12月,共有127个国家、823个城市、101个地区和1541家公司作出脱碳承诺。尽管碳定价机制发展较快,但碳价水平依然偏低,大多数碳价仍远低于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2℃控温目标提出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40~80美元。要推进全球气候行动,提高碳价势在必行。目前,欧盟碳交易体系比较完善,价格达到每吨50欧元,中国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为40元人民币。

碳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对当前的世界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是改变经济版图,低碳/脱碳行动会导致全球战略性行业产业链的重构,冲击现存的经济体系,特别是碳税的征收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二是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收入将剧减,完成能源转型的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拥有绝对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节能、低碳/脱碳技术会成为未来技术进步的方向;四是促进低碳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五是影响人们的生活,绿色低碳、绿色生活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毫无疑问,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来说将带来转折。

我国碳排放交易在稳步发展,已建立了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1年6月,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建立,交易于7月16日启动,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首笔成交价为52.78元/吨,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认为碳定价离自己尚远,碳达峰、碳中和是大企业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的生存上。为了避免在碳定价问题上走进“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中小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现在重谈发达国家在碳问题上的动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面对的是气候行动与每个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紧盯碳市场发展涉及的行业,关注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各类碳金融产品交易规模对相关市场的影响,随着疫情的控制,国外很多地区碳价回升,部分国家大幅度提高碳价,一定程度影响市场的走向,关注碳市场履约的同时对投融资风险做好科学评估。

其次,高度重视碳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及时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绿色转型,原材料供应遵循低碳采购原则,生产中采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技术,更要关注产后的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用积极的手段应对碳税征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影响。

再次,加强企业的能力建设和碳排放管理,做好企业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履行企业的碳排放主体责任。

第四,关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进展,及时分析最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

第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理位置,分别采用适合自身的方式,扩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碳汇。

最后,利用碳金融使企业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并采取相应措施迎接企业内部碳定价时代的到来,转移气候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潜在威胁。只有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在“3060”双碳目标下稳步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纠正运动式“减碳”
下一条: 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 “十四五”我国钢铁业如何开好局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