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5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能源公司海外受挫预警
 
能源公司海外受挫预警
时间:2009/10/14 

    在中国,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相伴生的是,一次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 2003年,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为17.1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为6.4%;2004、2005、2006、2007年以标准煤计算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9.7亿吨、22.3亿吨、24.6亿吨、26.6亿吨,相应的对外依存度依次是6.3%、7.4%、10.2%、11.3%;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达到了28.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4%。
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用已经凸显,持续扩大能源贸易,从海外源源不断获取能源供应,已经成为我国保持长期经济增长、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些利好消息似乎让人们增加了对中国从海外获得能源供应的信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甚至中化集团都在海外拓展资源,特别是中石化斥资82.7亿加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公司,这项交易增加了中石化在西非沿海,这个全球最火热的石油勘探地区之一的业务机会,同时也可进入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政府还与世界各地能源生产商达成了不少类似以贷款换能源的协议,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让中国的能源安全更有保障。
    但是近期中国在海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能源类投资并购,由于政治化因素而接连受挫,使得海外投资和能源贸易的前景堪忧。中国资源企业普遍因具有官方背景而在进行海外扩张时遇到阻力,中国三大石油巨头近期在对非洲油气资产的收购中频频遇挫就是例证:由于利比亚政府的阻挠,中石油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小型石油公司Verenex Energy Inc 。几乎同时, 9月10日,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总裁Manuel Vicente公开表示,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决定行使优先收购权,使中石化和中海油联手收购安哥拉油田32号区块20%权益的努力和计划受阻。此前,中海油与中石化分别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32石油区块20%权益,这一收购曾被认为是国内石油巨头联合收购的典范,也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公司进军海外深海油气资源市场的积极尝试。
此外,尽管中石化收购了Addax,但是由于其中一部分资产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分裂势力严重,与伊拉克政府关系紧张,因此Addax与库尔德签订的协议未获得伊拉克政府的承认,由于中石化与Addax公司的交易涉及到了伊拉克的敏感资产,中石化或将被伊拉克政府排除在将于今年11月第二轮招标之外。另外,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苏丹、缅甸等政治敏感地区。
    在这种前景堪忧的海外能源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企业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对策:一是面对资源国(东道国)的阻力,比如利比亚阻挠对Verenex Energy Inc的收购、安哥拉阻挠对其油田32号区块马拉松公司权益的收购等,这些地区的资源长期以来主要被欧美石油公司控制,中国威胁论以及深层的地缘政治学说仍在欧美国家甚嚣尘上,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或游说非洲、拉美和中东的资源国尽可能封锁对中国的能源供应。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府出面,我国政府可以寻求与这些资源国的利益交换点,尝试断开欧美对这些国家的控制,这是一个长期的外交战略。我国政府还可以加强与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这些公司大多在中国都有业务,由这些公司出面向其母国施压,不要干预中国的海外能源资产收购;二是涉及到敏感地区的资产,比如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尼日尔三角洲和苏丹等地,中国能源企业首先可与资源国政府主管部门直接进行谈判,了解其政府的担忧所在,逐一化解危机,最后的选择才是求助政府利用外交手段或者公司配合政府综合运作。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财富公布中国企业10强 中石化中石油居前两名
下一条: 全球炼油过冬 中国风景独好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