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从财政补贴到货币定向放水 新能源再加杠杆
 
​从财政补贴到货币定向放水 新能源再加杠杆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作者:Mr蒋静 时间:2021/11/16 
近日,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关于这个政策,重点是如何看?有何影响?

1、这是一项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增长压力较大,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在“碳中和”大背景下,通过货币政策定向支持碳减排这一庞大领域,既需要,也必要。

通过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提供贷款,通过产业链传导,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实现乘数效应。

历史上,受货币政策定向影响最大的行业,应该是房地产。

对比房地产行业,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

如今,货币政策向碳减排领域定向放水,相当于是定向“加杠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将为此享受货币红利,不仅包括产业链企业,还包括股东乃至员工等。

2、与财政补贴政策一脉相承

到今年底,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财政补贴政策基本上退出,财政补贴在支持新能源发展上基本完成历史任务。

但是,我国“碳中和”目标还有长达40年的历程,这当中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市场力量,国家意志,宏观导向,都很重要。

产业发展从0到1,需要财政补贴扶持;产业从1到N,则需要货币金融政策放飞。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宏观政策工具。

因此,在财政补贴退出的关键当口,货币政策继续跟上,而且产业覆盖面更广,乘数效应更大,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势必更为深远。

3、放眼“碳中和”的大背景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没法一蹴而就,需要统筹安排。

我国正在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就包括发展绿色金融、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等。

实际上,今年4月,央行行长易纲就表示,人民银行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

因此,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是政策体系当中的一个阶段性政策工具,后续还会有更多工具,对此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和期待。

未来若干年,碳减排领域也有望跟类似当年房地产行业一样,在“碳中和”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和经济支撑。

碳减排领域,将重构能源基础设施,涉及千家万户,产业规模和空间不容小觑。如果细数当前A股碳减排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规模,就更不会有所疑惑了。

4、这只是开始

这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了低成本资金的供给,低成本资金对应低收益及低风险业务或项目,结合全国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直接利于大型企业或头部项目融资。

尽管央行重点强调“小而精”,但从贷款支持范围来看,基本都是重资金重投入领域,多数领域并非中小企业可以驾驭,最终还是需要能源国企、大型民营企业或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作为资金媒介。

比如,今年以来,整县推进政策直接刺激了户用分布式光伏的发展,资产规模迅速增加,业务模式不断完善,部分上市公司及能源国企也积极参与。“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作为这次金融工具明确支持的领域,同时也比较符合“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的政策定位。

当然,货币政策具有传导性,大型企业只是最重要的一环,将资金从金融机构传导进入实体领域,这些资金通过供应链最终也会传导到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甚至基层农民工,这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和社会效应。

这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直接影响可能有限,但这只是开始。

从财政补贴到货币定向放水,金融工具多样化,引导资金持续流入,正在改变新能源及碳减排领域的资本生态,比如能源央企正在逐渐转变为影子银行的角色,我们也应该动态地观察产业可能发生的变化。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北京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商务楼宇公示
下一条: 北京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商务楼宇公示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