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秦海岩:“十四五” 大力发展风电正当时
 
秦海岩:“十四五” 大力发展风电正当时
来源:《风能》 作者:秦海岩 时间:2021/12/14 
回首过往三十年,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风电产业无疑是一大亮点。经过全体风能人的拼搏进取,我国风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平价上网。风电,不仅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出“中国力量”。当下,随着碳中和时代的开启,作为主力军的风电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期间确保风电年均新增装机不低于5000万千瓦,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最低要求。

我国风电产业链完善,足以达成“十四五”目标。我国已经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核心部件自主研制能力,机组制造基本上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和型谱化,单机容量达到目前全球最大的16MW级别。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风电发电效率较十年前提高了30%,成本下降了一半。同时,我国建立起一条涵盖风电开发建设、设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成熟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风电设备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至30多个国家,风电机组的产量占全球的2/3以上,发电机、轮毂、机架、叶片、齿轮箱、轴承等的产量占全球的60%~70%。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要抓住碳中和机遇,我们仍需加紧破解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首先,拓展应用场景,让更多主体受益。接下来,风电产业要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必须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高耗能产业、金融机构等各行各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它们实现碳中和的“伙伴”。

针对于此,我们联合118个城市与600多家风电企业共同发起了“风电伙伴行动·零碳城市富美乡村”活动。作为一项核心举措,建议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启动“百县千村万台示范工程”。未来五年,在全国100个县,优选5000个村,安装1万台风电机组,总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为5000个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惠及农村人口300万以上。为推进相关工作,一方面应当通过整县推进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核准、统一分配、统一开发;另一方面,分散化开发利用风电不计入省级规模指标控制,不受电网消纳能力限制,鼓励就近开发利用。

其次,加快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风电的经济性。当前,产业链上仍有短板亟待补齐,需要业界基于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包括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开发,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部件技术的持续突破,以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陆上和海上工程装备的专业化研发,多能互补等综合应用技术创新。

再次,提升电网的灵活性,支持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在火电逐步退出的情况下,要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必须应用各类储能方式。比如,小时级的调节靠化学储能,以星期为单位的调节靠抽水蓄能,以月为单位的调节则依赖储氢。同时,有必要充分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如空调、电动汽车。此外,还应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需要的市场化机制。借助能源互联网技术构建下一代智能电力系统,电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实时定价,从而回归真正商品属性,价格将取代频率成为调节供需平衡的有效信号,从之前的供应按需求调整变为需求“随风而舞”“随光而动”。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大力发展风电,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各级政府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努力为加快风电发展营造有利环境;业界必须以创新为抓手,围绕全产业链挖掘降本增效潜力,携手推动风电早日成为主体能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秦海岩)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光伏
下一条: 发力可再生能源 江苏每6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