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5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 2025新型储能泰山发展大会 |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中国海外寻油四模式的利与弊
 
中国海外寻油四模式的利与弊
时间:2009/11/23 

    今年8月份,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中国公司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并购、贷款、签署合作协议……近两年来,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大手笔,无一不引起世界瞩目。梳理近两年来我国积极寻求海外稳定能源供应的案例,基本可归纳为四种模式。

    寻求海外油源呈现四种模式

    ——“参股换石油”模式。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拓展大多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并越来越受到国际能源市场的青睐。今年8月份,中石化以75.6亿美元总价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

    9月份,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率领一批美国中小石油企业到中国厦门招商。他透露,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美国部分中小石油公司生存艰难,为中国民企参与美国本土投资提供了良机。

    ——“技术换石油”模式。今年11月3日,中石油、英国石油公司联合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服务协议,为伊拉克开发其境内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在中东地区,中海油还与卡塔尔石油集团签有一份油田勘探及产品分成协议。根据这份长达25年的协议,中海油将在卡塔尔东海岸的5649平方公里海域内进行勘探作业。

    ——“贷款换石油”模式。今年2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协议,将向俄罗斯两家石油企业提供共计约25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俄罗斯将在未来20年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石油。

    当世界各国仍在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之时,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备受欢迎。仅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相继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签署了一系列总价值达44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

    ——“市场换石油”模式。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代表,通过中外合作开发国内炼化、成品油及化工产品的销售市场,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锁定可靠的国际原油供应商。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今年10月广东湛江市政府、中石化、科威特石油公司签署备忘录,推进中科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90亿美元,通过进口科威特原油,生产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的成品油和乙烯。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5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可增加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增加地方税收58亿元。


    四种模式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风险可控


    从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角度来看,四种中外能源合作模式各有利弊。而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更倾向于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以“市场换石油”的合作方式。

    一、“参股换石油”

    利:中国油企可以通过股权分享海外公司经营收益,部分抵消国际油价巨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弊:中方必须承担海外投资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堪,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机遇把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仍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国际化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急于海外扩张潜藏着较大风险。

    另一方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受挫的案例,令人记忆犹新。由于某些政治因素,中国油企“走出去”曾经历了诸多艰辛。一旦金融危机见底回暖,发达经济体失去对中国投资的迫切需求,很难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像今年一样顺畅。因此,能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如何,仍有待观察。

    二、“技术换石油”

    利:其优势在于中国企业一旦参与海外油田的勘探和开采,对于今后进一步参与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可占据先机;弊:技术服务赚的是辛苦钱,短期收益率不高,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帮助不大。

    三、“贷款换石油”

    利:油源稳定,不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弊:以巨额贷款换取稳定石油供给,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仅是一种过渡性策略。这一模式中方所得仅为一纸原油供应合同,收益较为单一。

    四、“市场换石油”

    利:相较于前三种模式,以市场换石油,对中方来说应该是风险最低、获益最稳定的一种合作方式。这样既可以确保稳定的油源,又可将中方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弊:必须与外方企业分享我国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利益。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需求萎缩、国际油价巨幅波动,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吸引了更多产油国的目光。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下,加快引进产油国投资我国石化产业,既扩大原油进口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天然气批发价半月涨幅超20%
下一条: 国际能源署:哥本哈根协议将遏制石油消费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