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山东:布局海上光伏场址57个 总装机42GW
 
山东:布局海上光伏场址57个 总装机42GW
来源:山东省能源局 时间:2022/7/15 
日前,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燃气机组建设工程等八个行动方案的通知》,《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是其中一个行动方案,方案指出,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示范先行、分步实施总思路,统筹推进海上光伏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打造技术先进、生态友好、智慧融合的“环渤海、沿黄海”双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环渤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布局海上光伏场址31个,总装机规模1930万千瓦。其中,光伏场址20个,装机规模1410万千瓦;“风光同场”场址11个,装机规模520万千瓦。“沿黄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布局海上光伏场址26个,总装机规模2270万千瓦。其中,光伏场址9个,装机规模950万千瓦;“风光同场”场址17个,装机规模1320万千瓦。

原文如下:

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

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示范先行、分步实施总思路,统筹推进海上光伏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打造技术先进、生态友好、智慧融合的“环渤海、沿黄海”双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环渤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布局海上光伏场址31个,总装机规模1930万千瓦。其中,光伏场址20个,装机规模1410万千瓦;“风光同场”场址11个,装机规模520万千瓦。“沿黄海”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布局海上光伏场址26个,总装机规模2270万千瓦。其中,光伏场址9个,装机规模950万千瓦;“风光同场”场址17个,装机规模1320万千瓦。

加快推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开发建设。以“环渤海”“沿黄海”浅海海域为重点,采用渔光互补、多能互补等模式,加快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开发建设。鼓励新能源开发企业与渔业养殖企业采用投资入股、海域使用金共担等方式合作,推动海上光伏工程与渔业养殖、海洋牧场等一体化设计建设运营。积极推动海上光伏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开发格局,促进降本增效。2022年,重点启动东营、烟台、威海、青岛等海域项目,开工建设300万千瓦以上,建成并网15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累计开工建设1300万千瓦左右,建成并网1100万千瓦左右。

积极稳妥推动漂浮式海上光伏发展。综合渤海和黄海海域项目经济性、结构安全性、极端天气适应性等因素,加快推动不同场景漂浮式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模式和技术路线,重点结合海上风电规划建设,创新打造“风光同场”一体化开发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成本控制,逐步扩大漂浮式光伏建设规模,推动向深海海域发展。2022年,启动漂浮式海上光伏示范工作;到2025年,力争开工建设200万千瓦,建成并网100万千瓦左右。

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利用已规划布局的海上风电场,推动海上光伏与海上风电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送出,提升海上风光基地送电稳定性和开发经济性。深入研究海上光伏与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在具备条件的海域开展潮汐能、波浪能综合开发示范。推动海上光伏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相互赋能,形成水上水下立体开发利用模式。探索集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其他海洋能、绿电制氢等于一体的离网海上“能源岛”建设。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设计咨询单位,设立山东海上光伏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加强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推动抗风浪薄膜浮体、适应恶劣海况高效组件等重大技术攻关和新型装备研发,力争在漂浮式海上光伏浮体系统、锚固系统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创建北方海上光伏实证基地,开展海上光伏实地应用研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工程检验和推广应用,形成海上光伏组件产品、系统设计、电力送出、施工运维等系列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上光伏场址开发的研究论证,深入分析光伏建设项目对水动力的影响,确保建设场址避开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要求。做好建设施工的生态保护,有效降低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的影响。严格落实项目投产运营后的生态修复、环境监测评价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华能:发力光伏制造
下一条: 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260万辆 同比增长120%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