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中国铜资源安全如何保障
 
中国铜资源安全如何保障
来源:中新社 作者:记者 庞无忌 时间:2022/8/30 
去年以来,包括铜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上下游产业链造成冲击。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铜资源消费国,但国内资源储量不足,对外依存度高,铜资源安全如何保障?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主任、铜业分会秘书长段绍甫在近日举办的“中国铜资源安全保供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高端论坛上指出,近两年中国铜资源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形势,“黑天鹅”事件频发。

段绍甫建议,继续加大对铜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以围绕建立境外稳定供应渠道为重点开发境外资源,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同时,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再生回收利用领域相关规范和制度,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调整再生铜进口标准,扩大再生铜原料来源渠道。

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周胜也在此间指出,2021年,铜终端应用已由材料替代和小型化减少了45.9万吨(1.6%)铜用量。根据数据模型推算,按照目前的回收率60%,至2050年,回收铜将供给49%的国内铜需求。如果将回收率提升到70%,可以满足70%的国内铜需求。2018年中国铜存量已超过1亿吨,是巨大的城市矿产。

铜的应用领域广泛,既包括电力、空调制冷、交通运输、电子等传统领域,也包括风力发电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电动车等新兴领域。多家外资机构将铜称为“全球走向净零排放道路上最关键的原材料”。标普全球(S&P Global)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2025年开始全球铜供给将面临巨大缺口,这可能影响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产资源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甲斌指出,当前铜保供稳价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金融资本入市引起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矿产品市场稳定;二是主要资源国政治事件和政策变化扭曲资源流动;三是中美博弈长期性和地缘政治复杂性影响资源市场稳定。

除了在国内加强找矿增储、鼓励废杂铜回收利用外,陈甲斌也指出,要构建“拉美-周边-非洲”三极的海外资源保障体系,主动适应资源东道国产业链本土化要求,保障企业海外投资合法权益。同时,他表示,要积极参与全球铜资源治理,丰富价格平抑政策工具池,稳步提升铜资源国际话语权。

作为从业企业,中国五矿总经理助理薛飞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全力构建铜资源安全的体系化保障,加强资源勘探,加强铜资源循环利用,加大中国海外沉淀资产以及项目开发的力度和进度;二是加强产业链相关环节企业战略协同。在海外资源获取、贸易网络布局、低碳绿色矿山、智能矿山等领域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共同提升中国铜资源核心技术、国际标准以及定价权的掌控力;三是坚定推进构建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建立以矿产品为中心,涵盖勘查业、采矿业、加工业、勘采设备制造业、勘采服务业和废弃矿产品再利用等全产业链组合。

北矿力澜科技总经理李岚表示,受新建矿山项目投产、达产的拉动,2022-2023年全球铜精矿供应将保持较为宽松的局面。大量铜冶炼项目会在2024年投产并在2025年逐步进入达产阶段,影响大型矿山项目建设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李岚认为,中国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将长期保持在80%左右,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矿山的铜精矿产量已经高于国内铜精矿的产量。

不过,五矿国际党委委员曹亮坦言,当前国际铜矿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资源所在国政局动荡,资源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社区、工会问题日益严重;非传统风险不断增多,运营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获取海外优质资源的难度和代价持续增加等方面。他建议,进一步强化国际化运营管控能力,积极融入中国因素,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坚定走出去。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中国互联网地图日覆盖用户数逾10亿人次
下一条: 从供电之争想到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