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公告《核电厂 退役准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第六届广州军民两用物资装备展览会 | 国际海洋科技盛会将于10月上海启幕 | 2026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有色金属暨冶金工业展 | NEPCON ASIA 2025亚洲电子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新能源转型发展背后资源的匹配情况
 
新能源转型发展背后资源的匹配情况
来源:新浪财经 时间:2023/10/25 
根据《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铜矿储量接近3500万吨,世界铜资源总储量8.9亿吨。中国世界排名为第9位,占比为3.93%。其中西藏地区的铜矿储量高达2700万吨,占全国的77%。主要包含驱龙铜矿以及玉龙铜矿。而每年铜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国内开采量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进口海外铜矿来满足国内的需求,根据海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铜矿石进口量高达2527万吨,因此国内铜的供应主要还是依靠海外进口补充,而海外近几年供应格局表现持续增长,国际铜研究组(ICSG)数据显示,全球共有840座铜矿山(包括运营和计划开发)、165家粗炼厂和325家精炼厂。

截至2022年底,铜精矿产能2213.3万吨,伴随全球铜矿产能的持续扩张,中资企业海外获取铜资源也在不断扩张,截至2022年底,我国在海外实施的铜矿项目超过50个,控制铜资源量超过1.8亿吨,其中权益资源量达到1.4亿吨,控制的铜精矿权益产能超过200万吨。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铜矿生产商,因此在海外项目不断增产背景下,国内铜矿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对国内铜供应有一定保障。

国内铜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电力、家电、建筑等行业,其中约51%用于电力,15%用于家电,9%用于建筑业,9%用于交通运输,8%用于电子行业,8%用于其他行业;而受益于能源转型、清洁能源发展,铜在新能源车、风电以及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应用的增加,带动铜的需求表现有所增加,其中新能源车用铜主要集中在线束、电池、电机及电力电子器件等部件,据ICA统计,传统燃油车单车含铜量23kg,PHEV单车含铜量约为60kg,BEV单车含铜量约为83kg;光伏产业用铜量主要集中在传导的电线、电缆中,另外逆变器、变压器等环节也需要铜。根据IEA、国家能源局发布光伏产业新增装机量历史数据及增速,预计到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达425GW。1MW光伏使用5.5吨铜,则预计2025年光伏产业将带动铜需求量234万吨,据矿产资源网统计,海上风电每兆瓦需要消耗15吨铜,陆上风电每兆瓦消耗5吨铜,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海陆风电装机量历史数据及增速,预计2025年风电领域将带动铜需求量110万吨,其中,陆上风电约耗铜53万吨,海上风电约耗铜57万吨2022~2025年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风电三大产业需求量占比提升至22%,较2022年增长11%,因此可以看出未来新能源仍将会持续拉动铜需求增长,持续高增的需求对铜供应带来一定压力,一方面是铜冶炼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铜精矿供应的保障。

在精炼铜产能扩张方面,未来的增产项目集中在,铜陵有色、厦门建发、南国铜业以及恒邦铜业等铜企,每年将近有150万吨/年左右的产能增量,因为未来在铜冶炼方面,国内产能增量能覆盖国内清洁能源转型的需要。而在铜矿方面,铜矿项目发现、勘探与研究约需要13.4年时间,研究结束至矿山建设需要1.9年,从建设到投产需要3.2年。即从发现到投产大约需要18.5年,从研究结束到投产约5年,2016年以后资本开支下滑将阻碍供给端增长,因此最大的担忧在全球铜矿的供应,如何在扩大冶炼产能同时保证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是最大的隐忧。

面对当前铜矿供应现状,国内由于开采成本处于相对偏高,因此唯有加大海外矿的资本投入,扩大海外权益矿的份额,既能保障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又能保障供应的稳定性,更加符合当前矿山资源供应体系。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总投资1260亿元!国家能源集团37个重点电力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条: 国家电投清洁能源占比突破70%,光伏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