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 2025国际物联网展·上海站携手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2025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新兴能源 >> “氢”风徐来 科技赋能绿色变革
 
“氢”风徐来 科技赋能绿色变革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时间:2025/6/17 
编者按: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下,内蒙古以“起跑就领先”的魄力,按下科技“突围”快进键,锚定稀土、储能、氢能、乳业、空天计量等战略领域,以“非常之举”在重点点位上精准落子,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与“最大增量”。

这里既有“工业维生素”稀土的“精密蜕变”,也有绿电储能的“绿色革命”,更有氢能领域的“零碳突破”……每一个点位“突围”都在寻找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为此,我们特开设“突围进行时”专栏,将目光对准这些滚烫的创新现场,记录“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艰辛,见证新质生产力破茧的喜悦,倾听科研人员勇立潮头的心声,共同书写北疆大地向新质生产力进军的生动篇章。

氢能,是能源转型关键,是零碳化工未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绿氢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在鄂尔多斯市,中煤绿能(鄂尔多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开发风电制氢系统经济性分析软件WindHyV1.0,为制氢系统运营商提供科学投资决策依据,辅助能量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绿氢智慧”破解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关键难题,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劲支撑。

“通过该项目实施,我们开发风电制氢系统经济性分析软件WindHyV1.0,已为多个新能源投资企业提供精准投资决策依据,助力提升制氢系统运行效率与经济性。”项目负责人史翊翔介绍,该软件深度集成光伏、风电、电解水制氢设备模型,融合智能优化算法,可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测算、灵敏度分析等功能,其模块化设计与定制化开发能力,适配不同规模制氢系统,为产业提供全流程经济性分析解决方案。

在软件技术落地的同时,硬件配套同样至关重要,团队在核心装备领域研发出新型IGBT电源系统堪称“氢能装备的心脏革新”。与传统晶闸管电源相比,该系统功率因数提升超5%,系统效率提升超2%,响应时间提升10倍以上,且具备高可靠性、高效率、长寿命及宽范围适配优势。“直流输出低纹波精度设计,不仅提升了电解槽制氢效率,更延长了设备寿命,为规模化绿氢制备奠定了装备基础。”项目负责人史翊翔表示。

当前,内蒙古作为能源大省,正加速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但面临着新能源波动调节、制氢成本控制、系统集成效率等核心挑战。2024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启动实施“大规模离网型风光氢储制氢及氨和醇随源动一体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围绕“风光出力预测—微电网调度—低能耗制氢—氨醇合成”全链条技术,构建数据驱动一体化解决方案。

项目在形成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技术现状与趋势报告及关键设备数据库同时,创新开发出多模块技术经济性模型,从物质能量平衡、设备投资、运维成本等维度建立评价体系,为万吨级绿氨绿醇系统设计提供量化支撑。

科技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源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深度构建与全链条保障机制持续完善。项目聘请国内氢能领域权威郑南峰院士领衔专家咨询委员会,同时整合内蒙古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形成“技术研发—工程示范—标准制定”创新闭环。“政府搭建创新平台,制定绿氢、绿氨标准专项支持政策,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助力我们参与行业标准编制,增强产业链话语权。”项目负责人史翊翔说。

目前,该项目已在鄂尔多斯完成风光储制氢—氨醇一体化合成装置示范建设,其技术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WindHyV1.0软件已服务多家新能源企业,IGBT电源系统在撬装式及户内制氢场景实现稳定运行,多模块经济性模型为后续万吨级项目提供关键参数支撑。

随着WindHyV1.0软件广泛应用、核心装备的迭代升级,以及产学研用协同生态的完善,绿氢产业已迈过规模化发展关键门槛。未来,这片能源沃土将继续以技术“突围”破解成本与效率难题,让“氢”风徐来,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为资源型地区产业升级树立典范。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广西新能源装机突破五千万千瓦
下一条: 新能源车坐稳半壁江山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