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通知 | 中国国际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峰会 |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7月在成都举行 | EP上海国际电力展11月举办 |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 大会暨展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油气行业 >> 我国生物天然气成本还能降吗
 
我国生物天然气成本还能降吗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渠沛然 时间:2025/7/10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沼气与生物天然气展望202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物天然气生产潜力,年资源量高达135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巴西、印度等资源大国,更相当于中国目前天然气消费量的近1/3。

虽然资源禀赋好,产量大,但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其中,能否再降本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资源禀赋优越

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生物天然气资源构成丰富多样,其中农业废弃物占60%,城市有机垃圾占30%,林业废弃物占10%。丰富的资源基础使我国在原料供应上具有天然优势,规模巨大、分布广泛,项目可在全国范围内布局。

《报告》认为,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善的生物沼气政策支持体系,且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沼气发展。

国内生物天然气政策发展经历了从家庭沼气到工业化项目的战略转型。2000年至2010年初,家庭规模沼气池得到广泛推广,建起了4200万个。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天然气管网覆盖扩大,家庭沼气池数量自2016年开始下降。

随后,政策转向中大型工业项目。2019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设定了2025年产量达到100亿立方米,2030年突破200亿立方米的目标。

2023年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导向,要求到2030年实现85%的畜禽废弃物利用率。这些政策共同构成了涵盖生产目标、财政激励、终端应用和排放控制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在地方层面,超过20个省份已制定省级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将国家目标分解落实。政策协同性也在增强,能源、农业、环保部门正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成本“两极分化”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比如,四川、河南、山东等省份现存的生物天然气工程以秸秆工程为主,充分利用区域的秸秆资源。而天津、上海、海南、西藏、宁夏、青海的生物质资源收集量较少,在全国资源总量中的占比均不足2%。差异化的生物质资源分布要求在产业布局时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生物质能源转化项目产业集群,以降本提效。

生物天然气行业某位不愿具名的研究者表示,生物天然气的成本存在明显的“二元性”:既部分领先项目已显著降本,但行业整体成本仍偏高,且高于常规天然气价格。这一矛盾现象源于技术、规模和产业链整合程度的差异。

领先项目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让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成本整体偏高但局部突破已现。

在安徽省阜南县,成捆的秸秆经过粉碎、发酵等工艺处理后,化身为生物天然气和高附加值产品。通过“秸秆+粪污”混合发酵、膜处理技术优化原料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原料物流成本,使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

“我们公司则是通过‘多物料高温高浓度厌氧发酵’技术,让成本大幅下降。目前国内生物天然气成本3元/立方米左右,我们的成本是0.8—2.2元/立方米,明显低于国内平均价格。” 临泉国能天然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波说,“基于成本稳定且较低,我们已经建成第二个工厂。”

另一方面,行业普遍成本仍居高不下,原料成本占比47%—70%,是最大成本项。“小规模项目经济性更差,比如分散式沼气池规模小、技术落后,成本普遍超过3.5元/立方米,缺乏商业化可行性。”上述生物天然气行业研究者说。

“成本高是产业起步阶段的阵痛,但降本路径已清晰,当技术迭代遇上模式创新,中国生物天然气将从‘政策输血’转向‘市场造血’,最终成为兼具经济性与环保性的能源。” 该研究者补充说。

继续下探成本空间

与传统的化石天然气相比,盈利水平偏低是制约全球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生物天然气项目的经济性受到成本端和收益端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再加上原料收集和消费端配套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了产能利用率低,未来持续推广需解决原料收集规模化、管网配套、沼肥消纳等发展瓶颈。“现有项目大多依赖建设补贴,缺乏长效运营补偿机制,这就导致了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上述生物天然气行业专家说。

此外,产业也面临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短板。仅15%项目实现管道直供,多数依赖槽车运输,成本增加10%—15%,面临并网难的问题。“沼渣中抗生素残留问题未解决,农民使用意愿低。再加上有机肥标准缺失,放缓了行业发展脚步。”安徽某生物天然气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尽管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但分散的资源面临着高额的收储运成本,制约了生物质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和开发。因此,优化生物质资源收储运体系、建设高效的原料供给体系,是打通生物天然气产业链的首要任务。

受访人士表示,中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正处于规模化爆发“前夜”,但前提是能够实现多维度破局。原料供给是生物天然气产业链的源头,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是关键手段。还要探索产业市场化机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短期可通过沼肥补贴、强制配额制提升经济性;中期通过建设县域分布式项目集群,配套区域性管网和有机肥消纳网络;长期来看,绑定航运绿色燃料与农业碳汇交易,形成万亿元级绿色产业链尤为重要。” 上述研究者说。

文 | 本报记者 渠沛然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欧佩克国际研讨会聚焦能源转型 呼吁加强全球合作
下一条: LNG自建站进入强监管时代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