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别报道 >> 李宝犬:“氢”心淬炉火
|
|
李宝犬:“氢”心淬炉火 |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记者 张园 时间:2025/7/17 |
李宝犬
全国政协委员,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稀土储氢材料方向技术带头人。
实验车间里,李宝犬停下调试,稍作休息。他的思绪飘向设备应用后的图景:遥远的边防哨所和高原牧区,风光发电的富余电力被用于制氢,储存进稀土合金中。夜晚,这些氢气又能平稳释放发电,点亮万家灯火。
视线转向城市:物流线上,氢能驱动重型卡车长途行驶;街头巷尾,共享电动车搭载保温杯大小的储氢设备便可自由穿行。
收回思绪,李宝犬目光回到铺着绿色地坪的车间,走向那张被设备包围的办公桌,这里就是所有设想一步步实现的地方。“我就是个最普通的科研人员。”李宝犬常说,那些关于氢能的美好愿景,落在他手中就是日复一日地埋头实验,让稀土储氢材料的性能好一点,再好一点。
淬于炉火:探索合金奥秘
稀土储氢材料,对行外人来说是个挺陌生的词,甚至有人会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个装氢气的罐子。
李宝犬不知跟人解释过多少遍,稀土储氢材料其实是一块合金,主要由镧、铈等稀土元素与其他金属组成。当氢气遇上这块合金,便能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固态氢化物。需要用氢气时,只要加热或调整压力,氢化物就会放出氢气。“相比于气态和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安全方便还省地方。”
李宝犬的研究,便是不断改进合金配方,让稀土储氢材料存得更多、放得更稳、用得更久。
寻找匹配的合金配方,就像在大海里寻找一滴特定的水,虽然知道那滴水就在海里,但寻找过程绝非易事。“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分析不同金属组合的储氢潜力。储氢量能达到多少?吸放氢速度是否够快?工作温度能否接近室温?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指标。到了熔炼合金阶段,还需严格把控多个环节,原材料的杂质含量、热处理参数的控制、冷却速度的把控……”
一聊到专业细节,李宝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那充满探索乐趣的语气,让人几乎忘却了研发过程的复杂与漫长。事实上,材料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领域,离不开冶金、化学以及物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学习。验证一个理论是否可行,往往需要经历上千次实验,因此李宝犬的日常时光多半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泡”实验室的习惯,是李宝犬2004年毕业进入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后,从师父闫慧忠身上学到的第一课。“只要家里没事,师父周末必定来单位加班。受他影响,我入职头半年,休息日也整天泡在实验室中。”
“泡”在实验车间的日子里,熔炼炉成了李宝犬朝夕相伴的“伙伴”。他熔炼着合金,也淬炼着自己。
关于李宝犬炉火纯青的熔炼技艺,团队成员赵玉园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熔炼时测温探头突然失灵,实时温度数据中断。就在这紧要关头,李老师全凭肉眼观察熔体色泽和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控电炉加热功率,最终成功制出了性能达标的合金!”
提起李宝犬,赵玉园满是敬佩:“打个比方说,熔炼合金就像做菜,把不同金属放进炉子熔化混合,炼出新合金。但同样的食材,不同大厨做出的味道天差地别,研发合金也是如此,只有选对配方、工艺到位,才能炼出好合金。这靠的是真功夫,而李老师就是我们的标杆。”
然而,李宝犬对团队成员的期望很明确,要敢于探索新路子,而不是捧着文献或师父的经验“照葫芦画瓢”。每当传授徒弟新技术,李宝犬都是分为三步走:先手把手教,自己示范操作要领;再让学生跟着做,随时纠正错误;最后完全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改进方法。“先扶上马,再送一程,最后放手让你自己纵马驰骋。”赵玉园形容道。
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李宝犬也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徒弟,而是带着大家一起找原因。赵玉园分享:“李老师总让大家回想实验的每个环节,是原料出了问题?操作步骤不对?还是理论假设本身有偏差?就这么一步步倒着排查,揪出问题的根源。过程中他会纠正错误,但始终让大家自己动脑筋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徒弟操作不认真,比如材料配比超出误差范围,几次提醒都不注意,李宝犬自然会批评。然而,若是徒弟因探索新路栽了跟头,李宝犬从不苛责,直接挽起袖子跟徒弟一起排查问题。
翻阅李宝犬20余年的研究论文,字里行间记录着对各种细微变量的反复尝试。可见稀土储氢材料的研发之路,本就是靠一步步试错、一点点积累推进的。正因如此,李宝犬对徒弟的探索由衷感到高兴。
当某个配方突然展现出优异性能时,徒弟们便感到,此前枯燥的重复瞬间有了意义。而正是这些点滴突破,为国家的稀土储氢技术注入了前行动力。
正如李宝犬所言:“材料研发的基础数据,需要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正因成果代代相传,我们才能开发出满足需求的材料。”他随即用数据印证了这一历程:“近年来,稀土储氢合金性能显著提升,储氢容量已从早期的每百公斤约1.3公斤,提升至当前每百公斤约1.7公斤。”
而在这漫长的研发历程中,李宝犬与团队成员也如同合金一般,经历“淬火”后历久弥坚。看着合金性能日渐精进,看着徒弟们能独当一面,李宝犬打心眼儿里高兴。
融于风光:破解能源难题
刚进入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时,李宝犬参与的第一项研究,是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
那时,镍氢电池发展正盛,广泛应用于各类设备。但好景不长,几年之后锂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凭借容量更大、寿命更长占据了市场。
此后,李宝犬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固态储氢,“因为国家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了。”与此同时,他也跳出实验室的一方天地,将固态储氢放在国家能源转型的整体布局中思考。
对于清洁能源,李宝犬并不陌生。在包头农村长大的他,抬眼就是无边光景,风呼云走,阳光慷慨。可风与光都是阴晴不定,发电只能看天气。有风有太阳就发电多,没风没太阳就发电少,发电多了用不完浪费,用电高峰时又不够用。
如今,固态储氢设备恰是解决这道难题的答案之一。它就像一个充电宝,电多时,把富余的电用于制氢;电不够时,再把存的氢气变回电。李宝犬正在调试的稀土固态储氢及可再生能源储能转换示范工程,便是要达成这个目标,让风、光、氢、电、热形成互补。
“不过从调试到实用,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李宝犬坦言,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立即满足项目指标需求,比如第一套原理样机做出来的时候,焊接的结构件就存在漏点。而想让氢气既快速流动又不能漏气,吸放氢气速度既快又安全……调试之路道阻且长。
然而,只要一想到设备全面落地的那一天,李宝犬就不觉得辛苦:“发电用电、制氢储氢、自给自足……在电网没有触及的地方,人们也不必再担心断电,该有多好。”如今,这套转换系统中固态储氢系统的衍生样机已在49吨重卡及电动自行车的应用中初见成效。
而除了满足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的需要,这套系统还承载着李宝犬的另一项期许,那就是加强部分稀土资源的深加工能力。
上大学之前,李宝犬只知道家乡包头稀土资源丰富,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白云鄂博矿。从事研究工作后他发现,部分稀土元素产量偏高,但深加工能力不足,尤其是镧、铈、钇等稀土。而稀土储氢材料中,镧、铈元素占比高达35%,这不仅实现了镧、铈元素深加工,还能优化稀土消费结构。
意识到这些现状后,李宝犬除了总结自身研究经验,还多方调研收集数据,并于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推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拓展镧、铈、钇在绿氢、绿电、氢能、储能等领域应用,并具体提出:“推动稀土储氢材料在化工、冶金、特种车辆等行业的应用,研发应用于储能领域的镍氢电池等。”
几年来,无论履职还是实践,李宝犬步履不停。“稀土储氢21年的专业积淀使我精准建言,而在政协平台的跨行业交流,更让我一次次破解研发难题。”
他的蓝图仍在延展,未来还计划将稀土储能设备拓展至医疗领域。那个一次次试图“抓住”氢气的人,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炼于行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储氢材料研发中追求极致的李宝犬,在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的时候,也同样保持着科研人员的严谨性。
科研团队聚焦技术突破与前沿价值,企业则紧盯市场需求与商业落地。因此,企业的诉求很现实,提升储氢容量和循环寿命从而抢占市场,同时严控成本。
起初李宝犬还有些许不理解,但他很快认识到,企业并不一定追求更高性能。高端领域固然需要顶尖性能材料,但中下游市场更看重性价比。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战略,而这也推动科研人员不断调整研发的方向。
因此,为精准把握市场动向,李宝犬频繁奔走在生产合作一线,经常与企业人员围绕不同储氢材料反复讨论。“企业经常委托我们进行材料性能检测服务,在此过程中,我们双方还合作开发了检测标准。”
而在走访过程中,李宝犬得到的不只是合作意向,还有提案素材。他了解到,目前稀土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包头许多本地企业只能把囤积的稀土废料卖到南方处理。李宝犬急在心里:“一方面,囤积和运输过程中会形成损耗。另一方面,这些稀土废料无法在当地就地转化,形成循环产业。”同时,稀土废料回收循环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再生产品大多用于低端产品。
因此,李宝犬整理调研所得,提交了《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稀土废料回收再利用产业快速发展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健全稀土废料回收利用相关制度和标准,加大对内蒙古稀土废料回收再利用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同时,积极研发稀土废料循环再利用技术及装备,实现稀土资源中有价元素的高效综合利用。
而随着研究院与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入,李宝犬愈发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在对接产业需求的同时,他还担任了内蒙古大学的校外导师。今年两会结束后,李宝犬前往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宣讲两会精神。“我结合自己在两会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院校师生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具体问题进行交流。”
投身稀土储氢20多年,实验室的熔炼炉已换了几代,李宝犬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忙。但他眼里的光没有变。就像少年时在内蒙古农村望见的太阳和风,亮堂,有劲儿。
风还在吹,光还在照,李宝犬和他的稀土储氢设备,就这么朝着需要的地方,一步步前进。
|
责任编辑:myadmin |
上一条:
李宝犬:“氢”心淬炉火 |
下一条:
光伏,狼真的来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