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提示
4月21日下午,承德铜兴矿业公司炼铁厂55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上,工人们正在用气焊切割拆除高炉,与此相伴的是阵阵“火花”和钢铁碰撞、撕裂的巨响。这座55立方米炼铁高炉的拆除,也标志着承德市拉开了今年节能减排攻坚战的帷幕。对承德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而言,节能和减排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为推进节能减排,承德市今年将砍掉135家污染企业,取缔128台取暖锅炉,而在“十一五”的后三年,将有224家污染企业和380台取暖锅炉被砍掉、拆除。
■污染产业将变环保产业
承德铜兴矿业公司炼铁厂位于距离承德市区100多公里的大营子。21日下午4时,在55立方米高炉拆除现场,十几名工人在上面用气焊切割高炉设备,地下工作人员的心情则显得十分复杂。
该公司安全生产部部长时伟兴介绍,铜兴矿业公司是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于一体的联合企业。炼铁厂这座55立方米炼铁高炉是199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当时投资了1400多亿元,后又投资68亿元建设了高炉的辅助设施———箱式烧结炉。当时,炼铁炉普遍没有脱硫设施,对空气的污染比较大。2005年炼铁厂主动停产。近期,按承德市政府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了高炉拆解领导小组,并现场勘察制订拆除方案。
眼下,除拆除炼铁高炉外,矗立于高炉附近的箱式烧结炉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从公司的角度说,这是固定资产,拆除后就是一堆废铁,没有了任何价值,企业肯定要蒙受损失。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长远利益来看,淘汰落后、污染产业,拆除炼铁高炉也是必然的。”时伟兴说,高炉及其辅助设施拆除干净后,公司谋划在炼铁厂原地建一个铜业加工项目,“肯定是环保型的,没有污染,也没有排放物。目前,这仅是一个设想,还没有具体规划。”
■年内砍掉135家污染企业
承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书立介绍,目前,承德依然是以矿山冶金为主的工业结构,结构性污染比较严重,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比重大,污染物排放量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作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的重点城市之一,承德市在重污染企业关停治理和改善空气环境方面的任务很繁重。
承德市市长张古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承德市的现实条件,今年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但政府各部门用“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迎接这个挑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全市确定了20个乡镇、20家企业、2个县区、2个行业(钢铁、食品加工)、100家矿山作为节能减排和建设花园式矿山的重点,分解目标任务,并严格考核。
在具体措施上,从源头上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把节能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落实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条件,未进行节能评估、评估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或未能通过审查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备案、核准和审批,国土资源部门不予批准建设用地,工商部门不予发放营业执照,电力部门不予供电,银行不予贷款;今年砍掉135家污染企业和118台锅炉(到2010年砍掉224家污染企业和380台锅炉),对没有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区,严格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不能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等列入淘汰名单的双高企业,有关部门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实施停水、停电,并予以公布。同时,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用节约、环保的理念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取缔奥运会环境敏感区域的50台燃煤散烧锅炉……
■建设全国知名“绿色宝库”
承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目前,承德市正在武烈河、滦河内修建橡胶坝、绿化滨河两岸。届时,承德市将呈现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迷人景象。
承德市市长张古江说,在承德今后的发展中,管好资源、管好环境尤为重要,该市已将建设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绿色宝库”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这也是目标和要求。
在砍掉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的同时,将要走出一条生态、集约、节约、循环的路子,培育生态文化、建立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从承德实际出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精神,与老百姓的对生态需求的美好愿望结合到一起。
山水名城247亿打造“华北最优”
本报记者 赵志国
"承德是一个拥有独特山水资源的旅游城市,在我们的城市规划中,希望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把它打造成为'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品牌城市。"4月21日,新任承德市长张古江向记者历数了承德的品牌优势,这颗拥有5000年红山文化、300年山庄文化、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塞外明珠将向世人展示它古色古香、小桥流水的城市风韵。
■棚户区变身“秦淮人家”
“这里以前是承德最破旧的一个棚户区,但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变成一个类似秦淮水乡的古典式休闲街区。”4月21日,在已被拆成一片废墟的工地上,承德市规划设计院的王大同主任告诉记者,历史上这里曾是8公里长的承钢铁路专用线,铁路旁边是一条二仙居旱河,周围分布着几百户棚户区居民,尽管离避暑山庄只有500米之遥,但这里破败的建筑却与山庄的古韵极不协调。
在旱河旁边开了几十年杂货铺的店主林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棚户区的生活就是“冬天冻冰坨、夏天灌雨水、四季生土炉”。现在,她对这里的前景满是憧憬,“以前这个地方很少有游客,就是因为太破了,现在听说要改成步行街,游客们可以白天游山庄,晚上逛步行街,我的小店以后也能跟着沾点光了。”
据当地建设部门人士介绍,随着铁路线的拆除,在市中心轰鸣而过的火车不见了,低矮杂乱的棚户区消失了,这块地域将被重新规划,东段将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打造成一条具有古典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而西段将成为生活居住区,用来安置回迁的棚户区居民和商业开发。“按照规划,我们将把滦河水引入到这条旱河,让它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流,整个区域的人文景观将和山庄融为一体。”
按照承德市《旧住宅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规划》,城区内的棚户区和旧住宅小区将在今后3年内进行拆除和改造。对房屋道路和各种管线年久失修、服务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但尚能居住的旧住宅小区实施改善工程,3年内完成188万平方米的改善任务。对不具有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价值的共计15.85万平方米棚户区(危陋楼房)进行拆迁改造,涉及3000多户市民。最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居民住得好、住得起。
■滨水新城拓展城市空间
从地图上看,承德市区被群山环绕,武烈河和滦河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在山谷间的狭小区域内,整个城市的布局显得局促而拥挤。
承德市建设局一位人士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先有苑后有城”、“四面环山”等历史和地理原因,承德城市中心区规模偏小、城市功能偏弱、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已经显现,曾有领导无奈地发出“再要盖楼就要炸山”的感叹。城市空间的不足成为制约承德市区发展的瓶径。在整个老城区的13平方公里区域内,聚集着28万城市人口,承德需要拓展城市空间。
从市区南行8公里,站在凤凰山大桥上,承德市规划设计院的王大同主任指着桥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工地说,这里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滨水新城核心区域,作为未来承德的新城市中心地带,在这片全长55公里的区域内,依托武烈河和滦河两岸,将成为承德的行政、教育和居住中心,未来3年内,承德市的政府部门将迁移到新区,“这将解决老城区城市职能和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
■山水名城建“华北最优”
承德市市长张古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化方面,承德将由过去的建设城市向打造品牌城市转变,在未来几年里,将充分开发承德独特的山水资源,把承德建成“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按照规划,承德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9大园林城市建设工程,使城市人均绿地由目前的29.6平方米达到60平方米,届时承德将成为全国森林休闲公园最多和人均森林绿地最多的城市。
此外,随着承德对滦河和武烈河投入巨资进行改造,目前承德市区的水域面积已达到300万平方米,这在目前北方城市中并不多见。据承德市规划局副局长高中卫介绍,在今后三年里,承德将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247亿元,3年后,城市化率达到42%以上,承德将基本建成“华北最优、全国知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生态旅游名城。
历史文脉传承下的现代城市
“山为骨,水为魂,绿为脉,文为韵”,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承德对未来的城市定位逐渐清晰,凭借避暑山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独特的山水文化成为未来承德打造自我品牌的着力点,在市中心区武烈河上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橡胶坝群,使得横穿全城的武烈河,为这座山城增添了独特魅力。而位于两河三岸区域的滨水新城,则将成为承德未来着力打造的新城市中心。
在承德的城市规划中,文物古迹众多的老城区今后将成为保护的重点,城建风格也将以古朴为主,而新城区则将建成现代化的新都市,集中了城市的行政、教育和公共资源,这样,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将得到保护和延续,承德这座历史名城也将会尽可能多地保留其特有的历史文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