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能源世界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合作项目
网站首页 | 能源要闻 | 电力行业 | 煤炭行业 | 油气行业 | 节能环保 | 能源设备 | 展会资讯 | 供求信息 | 新兴能源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政策信息 | 特别报道 | 专家介绍 | 能源世界 | 推荐单位 | 能源科技 | 杂志概况 | 入会申请 | 能源世界理事会 | 友情链接
 
公告 亚洲绿色工厂设计、建设及厂务大会暨展览会 | 2024 第四届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展 | 2024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 | 2024亚洲金属建筑设计与产业博览会
 站内搜索:
 
 
杂志概况 更多>>
《能源世界》杂志简介
《能源世界》编辑委员会
《能源世界》顾问委员会
《能源世界》编辑部联系方式
 
供求信息 更多>>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代理信息
  合作信息
 
品牌推荐 更多>>
首页 >> 能源要闻 >> 外资抢滩中国 中国环保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
 
外资抢滩中国 中国环保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文引商 时间:2016/5/31 

经济越发展,生态环保越受重视。随着公众对生态要求的提高,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但在中国,一方面国内环保产业潜力很大,但在市场争夺中国内企业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外资抢滩中国

最近,一个名叫道康宁的从事有机硅开发的跨国企业正瞄准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事实上,这对许多中国的环保企业来说,只能是“眼巴巴地看”,因为在不少新兴的细分环保产业领域,例如环境检测设备等,外来者凭借先期发展的技术及运营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上风。

在国内的水务市场和固体垃圾市场,许多的国外环保企业都开始做得风生水起。

企业争夺战

近一段时间的雾霾天气,使得“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锅炉”受到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作为用煤大户,五电集团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环保压力。“为完成环保责任书要求,公司今年机组脱硝改造任务较重,对发电量增长带来一定风险。”华能国际在年报中表示。

环境压力正催生出一块巨大的“环保产业蛋糕”。但在巨大的诱惑下,国内部分环保企业一季度业绩表现平平,有的甚至出现了净利大幅下降。从事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研发与生产的先河环保披露,在报告期内,为提高公司的PM2.5及灰霾空气、水质监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毛利率下降,净利润同比下降195.67%。

国内企业不惜砸血本赢市场正反映出其遭海外企业挤压的无奈。

有消息称,山东省曾公开招标的PM2.5监测设备的100多台设备采购中,国内企业虽有竞标,但无一入选,最终中标的是两家美国企业。另据介绍,当前中国热门的PM2.5监测设备超八成源自进口。

遭遇技术尴尬

对于国内企业现在遭遇的尴尬处境,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政府主要抓水电等重点领域,相应节能环保方案也是比较完善的,但其他有些领域还需要企业自己去做市场,而这些板块也最容易让发展较早的海外环保企业占得先机。”

在很多人看来,当前中国的环保企业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技术上。以PM2.5监测为例,国内方面在前年年底时才提出这一概念,然而类似监测在其他一些国家早已开始。

“外资企业的设备与技术都是现成的,对于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企业而言,显然是处于弱势。”有业内人士分析。另据介绍,有的国外企业为了抢到份额甚至不惜以亏本的价格销售。

事实上,国内企业也迫切希望短期内做大做强。“前期的技术成本还是很高,单由企业承担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另外还存在的现象是,以环境监测仪器为例,有的机构很迷信国外产品及品牌,采购习惯性地会选择国外产品,这就造成国内企业很难打开国内市场。”一位长期关注环保产业发展的专家分析说。

国内企业待进步

有观点认为,为促进国内环保企业发展,政府投入还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资金补贴外,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推广技术方面,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支持。”上述人士说。

当然,靠政府只能是暂时的,作为国内企业,要想打开市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了解自己的环境,这就是最大优势。由于国内各地环境及污染情况存在差异,国内企业可以依据其了解的情况将研发产品更加精细地做到本土化,实现量体裁衣。”一位业内分析师如是说。

另外,为促进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经济学家黄有光认为,国家应该根据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进行征税,这样一来被征税企业自然会提高意识,完善节能工作,而环保企业也可以获得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myadmin
上一条: 煤价上涨后,煤市会怎样
下一条: 新电改催生售电暴利时代?
 
中国工合能源产业促进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中国节能协会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 中国风能协会 |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  |  合作项目  |  招聘信息  |  入会申请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3-2007 NY21.CN 能源世界网 京ICP备20001758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0836号
电话:010-68035565 E-mail:nysj21@126.com QQ:76976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