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讯 美国加州2个主要的环境和经济智库联合发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无情的揭示了能源的有限性。该结果表示,以现在的发展模式来看,在今后几十年中,即使改变能源系统也将无法为工业继续提供能源。
报告认为,当前,行业和政府竞相开发的新的、可持续的能源技术,可以取代有害于生态和迅速消耗的化石燃料及核能技术,但不能证明这些已经足够,而这需要在现代社会的许多经营假设中进行重大调整。
这项新的研究(“寻找奇迹:净能源的限定和工业社会的命运”)开创了利用“整个生命周期评估”的新研究工具和“净能源比例”(能源返回投资,EROEI)来指导工业社会的先河。该研究通过比较目前提出的未来情景来指导工业社会如何能面对长远未来。
报告分析了从传统的化石燃料、核能、风能,太阳能,波浪能,地热,生物质能等18种能源到与其等同的“净能源”比,将这些能源进行投入与这些能源进行生产,以及他们的环境,社会和地理政治的影响等做了对比。报告指出,像资源、材料供应、资源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废物处理以及创建由于科技影响产生的完整的生态循环图片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寻找奇迹”在全球国际论坛上发表,内容主要由碳研究所提供。智库工作向更加灵活,公平和可持续的世界过渡。
该报告的主要作者Richard Heinberg,是能源分析师、邮政碳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最畅销的作者。他的畅销书籍有 “盛宴已不再”、“一切都是高价”“和“停电”。
该项目是“全球化国际论坛虚假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其编辑是Jerry Mander,他是全球化国际论坛的创始人,也是杰出的研究员。他以前的关于经济和技术的畅销书包括:“消除电视的四个观点”,“打击全球经济”和“替代全球化”。
以下是该报告的一些主要结论:
✦ 化石燃料是世界上更高质量的燃料,但目前储量正快速下降,没有任何替代能源的组合可以满足和维持目前工业社会的规模。能源供应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有可能在未来10年里,主要燃料变得更加稀缺和昂贵。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个人消费方面,能源的重大调整势在必行。在今后很长时期内,注意力将集中在稳定和降低人口水平方面。
✦ 化石燃料和高品质铀矿正在迅速枯竭,世界石油产量可能已经见顶。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发展规模、以及“净能级”增益(“净能级”增益即在一次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扣除所投入的能源后所剩下的净产量。)而言,目前对于新技术替代的期望可能过于乐观。例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和“第四代”核电仍存在很大的假设,也许永远不会大规模实施,而对油页岩,沥青砂以及页岩气的前景在不同程度上被夸大了。
✦某些特定的能源生产系统正遭受着低的或负的净能量增益;其中包括大多数的生物燃料,氢系统,油页岩,油砂和生物量,其中有些也出现了不可接受的环境问题(这也是传统化石燃料和核能的问题所在)。到目前为止,大规模生产和净能源表现的前景依然是风能和某种形式的太阳能,但这些仍然面临着间歇性的供应的问题,最好的资源远离供应区,材料需要大规模的部署等。潮汐能和地热发电,虽然具有较低的潜能,但是拥有很高的净能量,潮汐能和地热发电将在未来多样化的能源供应结构非常有用。
✦ 未来能源的供应更多的受环境的限制,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加速气候变化,淡水匮乏,农作物土地的毁坏,矿产短缺,以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威胁等。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在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上作好准备。它还将有必要促进对整个工业化世界保护的一种新道德。今天商业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急剧逆转,其本质上浪费交通能源需求,必须加以预期和有效利用,政府领导必须鼓励当地经济的快速改革,特别是在对必需品,如食品等。这项研究表明,这并不一定是一个消极的前景,另一些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高材料的消费水平并不与高质量的生活相关。
✦ 政策制定者强调中心目标的增长和现代经济的衡量已不再实际和可行。资源的短缺以及由于能源产品的持续出口和过度排放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碳)而不考虑其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了整个发展受限。经济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必须从经济活动的总指标转换到更直接的评估人类福祉,公平,以及自然世界的健康。
✦ 随着能源供应的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如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危机等,满足世界最贫穷人们需要的长期目标——试图摆脱殖民主义、开发资源以及从传统的土地和经济体系中走出来就变得更加艰巨。无论是在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要减轻贫困,就必须更加公平的将现有的真正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 在所有的国家里,政策的制定者和全球机构都必须非常认真地考虑这些因素。这些全球结构迄今为止,没有能够了解和避免未来社会和经济故障以及地缘政治危机。国家和人民正为逐渐减少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业空间而斗争。
虽然状况已如此,但是从现在开始进行改变为时未晚,应努力改变使得对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的破坏影响迅速减少。(韶丽译)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51915030 联系;经授权后可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